一个写作平台可以做些什么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写作平台,写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4 16:05
以文会友,到底是让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互动,还是让人与人之间只通过文来互动?
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
1.我很牛逼,我培养起了用户仅凭文以会友的好习惯,于是,I‘m the legend。
2.我不够牛逼,光以文为媒介这种事我做不到,所以我还是走传统社交网络的路数。
上述两条路对我们一开始的问题其实完全不是回答,仅仅是把提问具象化了而已。
我们先要清楚一个大前提:使用你这个资讯平台的是用户,不是文章。我觉得这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现在没有软件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所以更别提可以自己上资讯平台的文章这么一种不知名存在了。
于是,至少可以说,在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里,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让平台变得更加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一般需求。
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有这么两条途径:
A.发现用户的需求,满足它。
B.培养用户以对本不存在的需求的渴望,然后满足它。
这回,这两个目标并不是冲突的,至少是可以在同一个产品上同时存在的——比如,苹果手机毫无疑问地满足了大家对智能手机的一般渴求,而另一方面苹果手机史无前例地将所有人的装逼需求安装到了他们的颅腔内。
发现需求,并满足,这是很正常的人类做法。这就好比发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
创造需求,再满足,这就是乔布斯等高人的做法了,就好比没有困难创造困难,然后解决困难。
在以写文章为目的的资讯平台上,人们的一般需求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就是希望能有一个交流想法的平台。
绝大多数人,写文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放着看,不然你可以在你的PC上打开Word,然后默默地下一篇千字文,接着放到自己的桌面文件夹里,关闭电脑。全程不需要联网。
当然,大数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林子足够大,大鹏鸟和蜂鸟你总能找到。
正常人写文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写日记的目的是只给自己看。
这是主要需求。
写文章给人看,自然是希望得到反馈的,请记住:我们已经在互联网时代了,不要说以前报刊杂志上写文章的没有回复按钮,你不能给人一种我写文就是石牛入海从此人文相忘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所以,文章要有互动。
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凡无法满足这两点(文给人看;发文有互动)的,就别说自己做的是资讯平台或者自媒体或者书写网站神马的了,咱们的时差大概在一个世纪。
我们写了东西,然后,我们会希望更多的朋友看我写的东西,这是我们的正常诉求——大家快来看。
无论人群怎么变,这个诉求是不会变的,于是它就以一些很便捷的形式在各种网络上被体现了出来——IM的个人状态,微博,或者SNS的一条状态。
平台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的行为被广而告之,从而引起更多的互动——而这更多的互动,就是用户所需要的——大家快来看。
如果不互动,写文者其实不会感觉到有人在关注自己,因为除了偶尔的几个傻逼,没人会一遍遍地刷新自己的文章来看这零点零五秒里阅读数增长了多少。
有互动,用户才会感觉被关爱了,从而才会有满足感。
一切平台的建设都是以此为前提展开的。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提高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和集中度。
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位比较倒霉的兄弟,以及一位比较幸运的兄弟。
这位倒霉的兄弟,每天都对自己的女朋友很好,但偶尔会不好一下。于是,时间久了,女友满脑子都是他偶尔对自己凶偶尔不体贴自己的画面,愤然分手。
而那位幸运的兄弟,每天都对自己的女朋友不怎么好,但他会在一些特地的日子会表现得很不错,于是时间一长,女友就会时刻感念他对自己的好,于是选择结婚。
上面两个案例夸张了点,因为把一些细枝末节都高度浓缩提炼了,但事儿是真有。
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平均的东西都是背景噪音,有意义的是鹤立鸡群的那个异端。
十篇文章,每篇一个互动;十篇文章,有一篇有十个互动,别的没有互动。
上面两个情况对写手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场景,写手会认为Just so so,并不会感念别人对自己的互动;而第二个情况,写手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这篇文章大家这么喜欢啊!
平均的就是无用的,有用的都是矮子里的胖头陀。
而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写手来了兴致,写更多的文章,对它来说就是好事——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看,自己这个平台的流量和用户数就会增长,融钱就会容易。
所以,对平台来说,互动的集中度是很要紧的。
到这里,平台要做的事情的一半,已经完成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外的一半是什么。
这个时代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速。速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们普遍浮躁。而人类本身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人都是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这两个特点一结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时代人的基本特点——不想看书与学习,但想获得本来应该看书学习才会获得的东西。
所以才有了罗辑思维这种速成药。虽然量产机一般都是炮灰货,但不可否认量产机这个市场还是很巨大的。
所以,人们来到你的平台,或多或少总希望能学到点什么。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态——所谓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不是通过获得知识来填满的,而是通过获得“我有了知识”的感觉来填满的。
人们并不需要真的获得知识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然们只要有了“我掌握了知识”的感觉,就足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
如果你不是做专业的为人答疑解惑的平台,或者某个特定的科普平台,那么一个资讯平台在这个需求点上所要做到的其实就很简单了——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看到新鲜的内容。
如何以文会友?这是很多写作平台的口号。除了口号,一个写作平台还应该干什么?以文会友的一个理想化路径,就是以文章为连接点,将观客和码匠联系起来。
观客如何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文章?码匠如何写出会引起更多互动的文章?
如果这两个问题可以解决,那么,很自然地,码匠写出来的文章会引起更多互动,而引起更多互动的文章肯定是更可能被观客所期望的文章,从而这种文章很自然地就成为了联系观客和码匠的纽带,而不需要你去多做什么。
所以,以文会友在写作平台看来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告诉码匠什么是受人喜欢的,同时尽可能符合观客胃口地推荐给他们他们会喜欢的。
原则上来说,这样的事情平台自然是知道的——所有用户的浏览察看数据平台都是可以知道的,接下来就是数据分析的事。
但,这是原则上。
请再度回望之前提到的一条原理:用户所需操作越多,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
同样的,在专题这个问题上,用户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做——首先,我要确定我是否要订阅一个专题,于是我要先看看文章,然后选择订阅。其次,我会发现同质专题很多,我得进行思考到底是都选还是选几个最有意思的……
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途径,是人肉智能:平台编辑把好的专题推荐出来,或者将足够Hot(比如订阅量,专题内文章的总点赞数等)自动顶到最上方。
另一个解决途径,是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曾经点赞的文章,与某篇文章或者某个文集的元属性做比较,以匹配出该用户最可能喜欢的文章与专题。这点也就是说:一个刚开始的写作平台就别考虑了,慢慢积累数据去吧。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牛逼到家的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另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挥观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既然官方推荐未必对胃口,人工智能现在还没影,那么就让用户尽可能多地看到文章,并让他们自己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选择。
比如说,一般来说,虽然同质专题很多,但同类专题总是会被一位观客所同时喜欢的,最多就是某个里面的文章质量高点某个里面的文章质量低点的问题。所以,让用户以专题为单位去选择集体性的订阅,是一个合理的做法。
另一方面,码匠也是人,他们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了如指掌,团体营销帐号除外。所以,一个码匠所写的文章一般都集中在一两个领域,三四个最多了,五六个领域都精通的基本是团体营销帐号。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途径可以让观客看到更多自己会喜欢的内容。
比如说,相关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有些文章之间总归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有内在联系的文章一般都是同一领域的,或者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是互为问答互为补充,抑或者就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以至于最后成为口水战)。这样的文系,观客总也是会喜欢的——因为是同一领域的,又是相互有关联的。
所以,给出文章的同时,也给出相关的文系,观客能接触到的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在一个写作平台里,观客只是一半,另一半是码匠。针对码匠,一个写作平台可以做些什么?
恰当的打赏自然是必须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除了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是必须的——人在这点上就是这么贱。对于码匠来说,所谓精神奖励就是让他的文章可以有更高的曝光度,从而带来更多的交互,进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被聚光灯不停刷刷刷的快感。再接下来,才是主要的,那就是让码匠更清楚自己应该写什么。
就个人看来,一个好的写作平台,对观客和码匠需要做的服务内容是不同的。
对观客,平台需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他/她/它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其方式包括推荐、各种订阅(包括人和专题)、各种关联推荐(相关文章,相关文集),等等(比如当相关文章达到一定规模就整理成文单独立发放)。
对码匠,平台需要告诉他/她/它如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写完如何发布,才能更好地吸引观客来交互。
除此以外,平台对于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说,最好不要因为专题和文单看着很类似就放在一起。
还比如,时刻记住:用户所需操作越多,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
作者:Lost Abaddon
(摘自:简书,原文标题《关于写作平台》,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