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阅读挑战传统出版业,这样的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
虽然传统出版行业是否会完全被数字吞噬还未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阅读的飞速发展从来没有停止。一方面像亚马逊、iBooks这样的大型电子书市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版权;另一方面,如多看阅读、网易云阅读、腾讯文学、豆瓣阅读等阅读平台也在用产品设计、原创内容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优势。
先来看看亚马逊——在2013年Q1的报告中,亚马逊电子书的市场份额已占据了整个市场的70%,而实体书的销售情况却经历了17年以来最低的增长——仅有5%。拿亚马逊中国商店举例,如今Kindle的电子书数量为60917条,而在一年前面世时,其数量只有2.5万。如此快速的发展得益于众多出版商对亚马逊的妥协——不一定每一家出版商都情愿拿出自己的王牌出版物提供电子版,但是对待如此大的零售商,有时候也不容选择。
国内类似亚马逊的是当当网,在2012年推出电子书后,当当迅速将数字读物的数量提升到10万。但必须承认的是,当当网所提供的电子书质量和热门程度与亚马逊相比都略逊一筹。举例来说,亚马逊上可以购买到著名小说《龙族》实体版和Kindle版本,但是当当上只有第二、三部的实体书。虽然我们很难揣测其中的原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Kindle产品能够很好地同步图书资源,而当当的电子书和它的都看阅读器设计都偏重于联网体验,这让不少用户敬而远之。
与这类平台不同,像多看、网易云阅读、豆瓣等电子阅读平台,他们并不提供传统纸质书销售,拥有电子书的版权数量也较少,所以,专注于为目标用户和原创作者打造一个生态圈,或是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成了他们的竞争模式。
例如豆瓣阅读中的不少内容,就是豆瓣上能够输出高质量UGC用户的作品,在现有豆瓣超过5000部的在线在售作品中,个人作品占据了一半的数量。而豆瓣阅读给作者3比7的分成比例,一些明星作者单月能获取数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对于个人作者来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多看、网易等阅读平台,采取的更多的是与出版商合作的传统方式,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么没有资源优势的它们很可能会在大平台与个人作者的夹攻下生存艰难,所以网易阅读将订阅也引入到自己的平台上,多看则精选一些书籍资源,让用户不需要在数十万本书中漫无目的的寻找,此外,多看还采取了自己排版制作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更加良好的阅读体验。
虽然凭借着优质的阅读体验,多看获得了大量的用户。但是从创业开始至今,多看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盈利方式,用多看创始人王川的话说,多看最大的敌人还是盗版,在国内知识产权的环境下,盗版的书籍的数量和获取方便程度让很多的用户仍然不接受花钱购买电子书的方式,引用一段21世纪经济报道对王川采访的例子——在多看书城中,《公司的力量》的标价是6元,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让出版社获得足够的利润,根据多看副总裁王毅的介绍,通常情况下,电子书平台和出版社方面会按3比7的比例分成。而这还要扣除支付成本,比如在苹果的iOS平台上支付,苹果公司要先扣除30%,剩下的70%双方再按照3比7分成。这样掰手指头算下来,《公司的力量》要卖掉30万多本才能收回成本。
即使如此,仍然有拇指阅读这样的创业公司投身电子阅读行业,又有小米公司这样用数字阅读来完善自己的产品线。而用户越来越接受电子阅读这个方式,下一步就是需要继续培养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虽然数字阅读的平台逐渐的多了起来,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每个平台,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然必定会被吞没。
(摘自:品玩,原文标题《版权or用户体验?数字阅读平台的差异化选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