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新游戏
-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阿凡达,3D电影,美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5 14:03
自《阿凡达》横空出世那天起,许多人“无3D不电影”,因为银幕上三维世界的光怪陆离总是让人流连忘返,犹如平淡的日常生活平添了饕餮盛宴的诱惑。而3D打印带来了比3D电影似真似幻的更多神奇:复制珍贵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打印人体骨骼和各种器官,用3D食物打印机直接制造食物,连印制火箭外壳也不在话下,甚至在3D打印建筑技术问世后,准备打印出月球基地、古罗马斗兽场……
如果说3D电影为我们开启了虚拟立体影像的娱乐新时代,那么3D打印则把人类创造一切、复制万物和掌控物理世界的梦想带到了现实的门槛边上。事实上,3D打印突破了实验室科研的局限,正大踏步走向企业和大众,从令人惊叹的各种噱头,转化成为产业化的巨大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更愿使用它的技术名称“增材制造”,以体现其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设计兼容的特征。
美国专家胡迪·利普森提出,作为人类进步的一大里程碑,增材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标志着人类在控制有形物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目前呈现出它发展得热热闹闹的第一阶段,以实现对物体形状的控制为目标,借助增材制造技术,人类几乎可以打印任何材料,复制任何形状的物体,把大规模生产变成了大规模定制,其意义甚至超过工程设计。每个人将有能力设计和制造复杂产品,与传统制造业如影随形的资源和技能约束将得以缓解,让万众创新成为可能,空前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以控制物质的构成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则刚刚拉开帷幕,不仅仅是塑造外部几何形状,更要超逼真地塑造出新的超材料的内部结构,譬如以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为目标的新型再生医学工程增材制造技术(参见P46)。而它发展的第三阶段将以控制行为为诉求,届时人类将进入“机器制造机器”的造物新纪元。
作为中国工业领域的高端产经评论媒体,《中国工业评论》当然最为关注工业3D打印机的应用市场和增材制造的产业化趋势。继上期《智能制造:中国工业升级的巨大风口》专题之后,我们在本期再度推出《增材制造:三维打印新世界》(P34)特别专题,约请专家解读以增材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分析新制造理念对未来生产组织形式和人类文明带来的深刻变革。
工信部牵头布局增材制造国家战略,发布《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明确把体现了信息网络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密切结合的增材制造视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到2016年,我国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对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化前景的判断,直面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采取国家主导、市场推动的方式,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事关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大局,事关万众创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策略选择。
制造工具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制造“制造机器的机器”,让人玩起了上帝的“专有游戏”,赋予人以诸神的耀眼光环。宗教的上帝死了,科学化的“超人”来了,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人类控制物理世界的能力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曾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