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锡友:沈阳机床“功能设计师”

  关锡友担任沈阳机床总经理后,确定了“先大后强”的弯道超车战略,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赶超。关锡友组织成立了飞阳和立加两个“特区”,自主研发成功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并推出i5智能机床平台。如今的沈阳机床集团,在关锡友的带领下,正一步步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商,转型成为现代工业服务商。

  他是个从不服输的东北汉子,率直幽默、雄心勃勃。

  1988年,他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

  2002年,他上任沈阳机床总经理。他带领沈阳机床,从世界第36位,到10强,再到世界排名第二……走出了一条堪称完美的成长曲线。

  2012年,他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说:“我终于可以在行业内挺起我们的脊梁!”

  他是关锡友,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弯道超车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02年,在市场经济的激烈冲撞中,东北三省的国企困难重重,大家丧失了信心,找寻不到发展方向。作为中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主业偏废,甚至开始卖矿泉水和保健品求生。

  在这样的一派颓势之下,关锡友出任沈阳机床总经理。他冷静分析后认为,21世纪初,全球制造能力迅速向中国转移,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市场。按照全球机床产业规律,一个国家机床市场的发展,必催生出至少一个知名企业。于是,关锡友决定,沈阳机床重振主业,在即将开始的新一轮“中国周期”中,成为机床产业的领头羊。

  确定了发展方向后,关锡友顶着内忧外患的诸多压力,为沈阳机床选择了“先大后强,为强而大”的弯道超车战略——即先抓住市场机遇把规模做大,等企业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吸附力,再聚焦资源,革新技术。有了战略战术的沈阳机床如同装上了主心骨,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生产线全面铺开,目标直指中国最大的机床集成厂。

  2004年,沈阳机床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完成了对云南机床的重组。2005年,沈阳机床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协议,正式收购其持有的昆明机床29%的股权,成为昆明机床第一大股东。由此,沈阳机床以其规模之大、产品之全、产品线之深,在世界机床行业站稳了脚跟。

  与沈阳机床突飞猛进的战略赶超相配套的,是关锡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谈及管理,关锡友提得最多的就是“尊重”二字,他说:“工人们最想得到的是尊重,制度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我们把‘视员工为第一财富’排在经营理念中的首位,而不是‘质量是生命,用户是上帝’。因为质量和服务最终都要通过员工才能得以实现。”关锡友要求管理团队少惩罚、多激励,关爱员工,从小事做起。同时,他在集团内部推动市场化改革,针对用人、用工、薪酬三项制度进行改革,员工薪酬与市场接轨,考核以绩效优先,员工的工作和创造热情被彻底释放出来。

  关锡友出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时,曾这样给自己定位:“如果沈阳机床是一艘船,我在这艘船上既不是舵手,也不是船长,我只是这艘船的功能设计者。我期待这艘船上有更优秀的船长和舵手,因为沈阳机床是一支联合舰队,而不是一艘航空母舰。”

  2002年,沈阳机床集团年人均收入6600元,销售收入13亿元,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死亡线。关锡友随即提出“三个三”的目标——2005年达到30亿元销售收入,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人均个人收入达到3000美元。这一系列数据一一实现后,关锡友又推出新的目标:到2010年,沈阳机床在技术水平上赶超世界一流。

  关锡友将沈阳机床的发展之路比喻为攀登珠穆朗玛峰。众所周知,登上珠峰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陡峭的南坡达到顶峰会更快一些,而北坡相对平坦却漫长。关锡友带领着他的沈阳机床,正沿着珠峰北坡,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努力地行进着……

  两个“特区”

  沈阳机床逐步完成规模上的战略赶超的同时,关锡友开始推行技术上的弯道超车。面对我国机床技术的落后和西方国家的处处设防,关锡友曾幻想用市场换来核心技术。然而,核心技术从发明那天开始,“禁止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就被西方国家写入法律。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一个部件,以“黑盒子”的形式安装在机床上,中国人即使买来机床,也看不到里边的技术秘密。此外,西方国家在高精度数控机床上对我国实施禁运政策,我们始终无法用逆向开发的方式跟进世界最先进的机床技术。

  意识到技术模仿之路无法走通,关锡友决定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在德国招募人才。2005年,关锡友找到德国工业大学的沃尔曼教授,又在柏林租了办公室,成立了沈阳机床在德国的技术研发中心。然而,由于在德国缺乏知名度,研发中心招聘不到技术人员,只好搁置暂缓。关锡友另辟蹊径,转而用单个项目与德国人合作——他请沃尔曼教授为沈阳机床的新产品做优化、测试和深入研究,为此投入75万马克。沃尔曼教授带着两个博士生,如期完成了项目,并形成了工业档案。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份工业档案同时被德国三个组织叫停。

  一次次的坎坷把关锡友逼入绝境。前方的路,似乎已山穷水尽。

  关锡友痛定思痛,开始考虑不再想方设法地学习西方技术,而是走自主创新之路。他向科技部提出请求,成立了“国家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招兵买马,自主研发。关锡友找到在同济大学任教的朱志浩,以其为核心,又招聘了一批“85、90后”年轻人,组建“i5研发团队”,自主研发数控机床运动控制系统。

  70多人的研发队伍,每年动辄就需要一亿元的资金投入,而关锡友能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是承诺,一旦研发失败,所有风险由企业承担。第二就是等待,不插手研发工作,仅仅是等待。这样的抉择,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为了把“i5”与老体制隔开,关锡友特意把团队放在了上海。团队中没有人接触过运动控制技术,一上手就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一上手就基于客户需求。一个朱志浩,领着一批“菜鸟”在白纸上作画,这样的团队不断遭受着各种质疑。关锡友作为领导者,屏蔽了一切反对之声,他压制着自己心中的焦虑,为“i5研发团队”提供了最大的包容和自由的环境。

  经过五年的努力,通过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的高度集成,2012年8月,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跃然眼前之时,是关锡友毕生难忘的一刻!数控系统是机床的“大脑”,这个“大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正如关锡友所说:“解决了i5运动系统的产业化问题,就解决了机床产业‘中国制造’最核心的动力问题。”

  “i5研发团队”取得了成功,关锡友却深深明白,技术发明只是颠覆式创新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是,市场能否接受这项新的技术?

  在创建“i5研发团队”的同时,关锡友在沈阳创建了另一个实验平台——“立加”事业部。“立加”的员工大多是刚刚毕业、从零做起的年轻人,关锡友仿照互联网的协作式体系,将“立加”的组织结构扁平化,这使“立加”成为了继“i5研发团队”之后,沈阳机床的第二个“特区”。

  “立加”只用了五年时间,就把单一机种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销量做到了世界第一。2013年,“立加”逆市大增,销量达2900台,人均销售收入在全集团也达到了最高。

  关锡友认定,中国制造的危机在于

  创新能力不足,转变生产方式是唯一的出路。“中国制造”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品化能力又很弱,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其中,对中国制造的基础行业——中国机床而言,智能化是大方向。关锡友预言,3-5年内,中国机床行业将迈入全面智能化时代。

  2014年2月,在上海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集团推出i5智能机床。所谓i5是指Industry、Information、Internet、Integrate、Intelligent,即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有效集成。i5智能机床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机床平台。也就是说,不论用户身在哪里,只要一机在手,即可对设备进行操作、管理、监控,实时传递和交换机床的加工信息。就这样,在崭新的跑道上,关锡友终于开始领先全球的对手。

  转型工业服务商

  2011年,当沈阳机床完成9.4万台销量,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企业后,关锡友却没有选择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将发展目标瞄向了生产型服务业。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商转型成为工业服务商,“离客户更近”成为沈阳机床下一个发展方向。按照关锡友的设想,企业将从普通机床生产领域逐渐淡出,生产一线员工的比例,将从原来的70%压缩到50%,而销售、服务、研发人员将占到企业员工的一半。“我们现在不是卖机床的,而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不设销售经理,只有服务顾问。”目前,沈阳机床已在国内主要城市成立了几十家特许销售中心、特约服务中心(“4S”店),提供集产品展示、销售、配件服务、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系列服务。关锡友的目标是,形成全面覆盖中国工业各个细分市场的销售网络,真正细化区域,真正贴近用户。关锡友常常提醒他的员工:“将产品卖出,只是做了整个销售链的第一步,后续强大给力的售后服务,才是真正拉近客户距离的关键。”

  关锡友判断,现代制造就是以服务为主的制造,这一定会成为未来更好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向。为此,他大手笔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传统企业的固有管理团队通常是一个总经理加上多个副总,副总们分管生产、技术、服务等不同业务领域。改变之后,总经理负责运营和战略,不再设置诸多副总,而是增加了一系列按照产品品类或客户群定义的总经理,例如机床总经理、阀门总经理、一汽总经理、上汽总经理等等。基于客户的组织变革,随即带动了评价体系的改变——以前是领导评价下属,现在是客户评价员工。

  2013年3月,关锡友在上海成立沈阳机床优尼斯工业服务有限公司。关锡友认为,基于传统模式和传统技术的产业发展路径,终将走到尽头,智能制造会重塑整个工业。作为集团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平台,优尼斯秉承了去领导化的“关锡友式管理风格”——关锡友担任首任优尼斯总经理,但除了方向和战略,其他事务一概不过问,全部交给年轻人,放权放手,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话题谈及下一步的计划部署,关锡友表示,沈阳机床将打造“i5云制造平台”。今后,用户需要生产什么产品,甚至不用自己购买机床,只通过云制造网提出需求即可。沈阳机床将全面铺开i5智能化系统与智能机床的产业化实施,实现由目前单一提供数控机床,转变成为用户提供智能加工单元,以及基于“云平台”等的智能化应用。

  与之相呼应的是,2014年6月,沈阳机床成立金融业务版块,推出金融租赁、置换升级两项增值服务,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租用机床,形成异地生产方式。关锡友明白,用服务转型来保证整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一定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和支持。而沈阳机床的“零负担、零首付、零利率的零元购机”方案,放款快,门槛低,收益高,又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因缺乏流动资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无法更新产品设备的瓶颈问题。

  大规模、流水线的单一产品制造时代即将终结。未来人们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制造个性化产品,甚至可以边生产、边体验。根据未来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关锡友已招揽人才组织“超前研发”,针对未来机床的平台应用展开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沈阳机床将向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延伸,最终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关锡友曾经说过,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当代工业史上写入中国人的一笔。如今的沈阳机床集团已经形成了上海研发、德国设计、沈阳制造、全球销售的大格局。从濒临倒闭,到成为世界机床行业的翘楚,沈阳机床掌门人关锡友,这个土生土长、技术员出身的东北汉子,在广袤辽阔的黑土地上,用他的雄心和智慧运筹帷幄,已将这“中国人的一笔”书写得浓墨重彩。

  文/张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