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集团:以技术专利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权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软肋,特别是传统资源类企业,核心技术大多缺失。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而惟有掌握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才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潞安集团),是山西省属七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能源企业集团。近些年来,潞安集团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研发支撑体系建设、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为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成果显著,助力企业成功转型

  “十一五”以来,潞安集团的科技投入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科技投入比率达到4%以上。集团公司将开发项目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实施效果和推广应用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强化了科技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通过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获取能力,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取得了丰硕的知识产权成果。截止目前,全公司共申报专利319项,拥有授权专利137项,软件著作权38项,专利申请量和获权量居全省煤炭系统首位,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级行业科技进步奖177项。知识产权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都在数十亿元以上。知识产权拥有量的攀升,使得集团公司实现了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科技进步贡献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制度先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自主知识产权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有企业的软肋,特别是传统资源类企业,核心技术大多缺失。潞安集团在很早以前就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提出要逐步向知识产权效益化迈进,实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进一步逐渐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

  1988年,潞安集团下发了“关于保护我局技术权益的若干规定”,第一次明确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规范了技术保护的程序和内容,对避免技术的流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2年,第一个专利文件“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专利申请和保护的程序,明确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提出了对专利权的“一奖两酬”激励额度,并对专利发明人进行了奖励。

  2006年,在集团公司第二届科技大会上,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加强了公司技术权益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目标。

  2009年,为了规范专利申报工作,下发了“关于专利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明确了项目开发中的专利获取要求,使得专利申请和获权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明确定位,由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潞安集团在高新技术的开发中采取领先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条件层高效运行的符合公司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的两个战略性转变,即从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

  潞安集团本着“以煤为基础,做强煤经济”的理念,通过走煤炭综合循环利用的路子,初步建成了潞城焦化、高河煤电、东古电化、屯留煤油四大循环经济园区,形成了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并不断拉长变粗,园区经济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正在成为潞安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构筑保障,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潞安集团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全面加强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着眼创新发展,于2000年成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制定了创建一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三年起步、三年建设、三年提高”的技术中心“三三三”发展规划,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三三三”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和主持国家标准的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并且制定了专利战略,强调要极大地提高科技人员的专利意识,在项目的考核中要将专利的拥有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要争取每年能够拥有100项以上专利,并进一步提高专利技术的实施率。要利用专利技术的独占权,积极参与和主持标准的制定,构筑起自己的技术壁垒。实现科技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产业化。

  当前,潞安集团建成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管理层,目标为实现创新型企业的相关内容管理;以潞安研究院为高新成果开发基地的自主创新研发层,目标为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开发能力和队伍;以科技孵化园区为开发支撑平台的科研条件层,目标是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撑企业持续永恒发展,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开创新模式,奠定转型基础

  潞安集团认识到,产业升级必然是通过创新来达到的,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附加值,既要解决目前困扰的技术瓶颈问题,也要适时开展前瞻性的技术储备研究。并且,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核心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惟有掌握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才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潞安技术中心瞄准国内外技术发展前沿,采用“三三三”的技术开发模式,即三分之一资金用于解决现场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三分之一资金用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三分之一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的攻关。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应持续投入资金并进行国内外技术的开发合作,达到引进技术与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通过积极争取各种计划、重大工程项目、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的支持,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招募人才,蓄积持续发展力量

  潞安集团聘请国内100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专家委员会作为咨询层,由技术中心担当创新体系的管理层,各相关研究院所组成研发层,各检测手段部门组成条件层,初步形成了由咨询、决策到研发以及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集团公司研究院、技术中心的职能也由纯技术开发型成功地转型为技术经济型。

  公司将科技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物质利益与政治关怀上多方面尊重科技人才,把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作为利益分配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分配制度从以劳动量的积累向技术知识成果创新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推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集团公司从科技兴企的战略高度来留住人才和加快人才培养,并实行“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营造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

  公司制定了《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等32项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按照生产企业的领域,建立了26个专业研究所。并设立了首席专家和首席工程师岗位,享受高年薪待遇;实行技术人员星级管理,按贡献大小定岗定薪。在煤变油、多晶硅、煤化工、金融等方面,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建立有效使用现有人才、重视吸引外部人才、努力培养未来人才的激励机制,营造了有利于持续创新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创新队伍。

  以市场为导向,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潞安集团紧紧围绕高效率、高效益这个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企业技术发展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超前性、战略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

  突破了安全高效生产的共性技术。潞安集团通过放顶煤(被誉为“潞安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及自动化、数字化安全绿色开采的系列成套技术开发,使特厚煤层采掘安全技术和自动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发成功的综放、综掘装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突破了我国采掘自动化作业的技术瓶颈,填补了我国掘锚一体化高端装备的技术空白,为推动我国实现无人化、安全型煤矿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形成了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以实质安全、本质安全为核心的国际化大安全新模式。突破了煤炭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

  潞安集团通过高炉喷吹煤技术的开发,解决了制约烟煤喷吹的技术瓶颈,突破了贫煤、贫瘦煤安全高效喷吹的关键技术,改善了我国煤炭产品结构和炼铁工业的原料结构,促进了煤炭、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对于我国节约焦煤战略资源,实现钢铁工业结构优化,提高钢铁质量,节能降耗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突破了煤炭企业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潞安集团的竞争法宝,其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紧紧围绕着关键核心技术展开。确定战略定位,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明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方向;开创崭新的技术开发模式奠定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广泛招募人才积累了核心力量;构筑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能量;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方向赋予了企业成功转型的竞争力。

  潞安集团通过对煤基合成油催化剂、设备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多联产集成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掌握钴基、铁基两种催化剂和两种反应器(浆态床、固定床)生产煤基合成油的企业。

  文/徐爽 刘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