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改革以激发创新

  潞安集团要抓住内部技术创新的苗头,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广泛开展合作,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同时持续创新和改革,才能真正建设成创新型企业。

  自2013年后,煤炭行业形势急剧恶化,主要缘于供需三重挤压。第一是总需求层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深度调整,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的情况难以再现;第二是总需求的结构层面,随着环保要求和提质增效要求,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将逐渐挤占传统化石能源领地,煤炭需求比例更是持续走低;第三是从煤炭行业自身来看,前十年在每年2亿吨产能增加情况下造成了整体产能过剩。在这种煤炭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全球煤价下跌,煤炭企业生存艰难,一些企业煤价已经跌破成本价,全国煤企亏损面超过80%。在严峻形势下,煤炭行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国内企业基本上有几类做法,一类是向下游进行延伸,一类是专业技术和运营的精耕细作,一类是向多元化发展。潞安集团转型升级基本上是三种做法的综合,笔者从事过多家煤炭能源企业咨询,综合潞安集团专利数、科技投入比例、科技进步奖这些指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潞安集团在技术创新支撑上较成体系,值得借鉴,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指向明确,初步树立了企业要建立行业品牌,一定要技术创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二是组织保障,建设了潞安研究院、科技孵化园区、26个专业研究所等相应机构;三是制度跟进,集团公司第二届科技大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保障了创新的权益,营造了氛围;四是人才引进,设立了首席专家和首席工程师岗位,实行技术人员星级管理,将科技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

  煤矿企业(特别是煤矿开采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能源主力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笔者咨询过的几家煤矿能源企业中,由基层开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时有发生,但一旦到了管理层面,官僚机制和市场脱节严重,由基层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被官僚机构和人员负担蚕食,在行业环境好(煤价高)时企业盲目扩张,行业环境下行时就大面积亏损,成为重灾区。中央最近一系列转型调整措施,特别是国资国企改革,终将释放制度红利,但地处一隅的潞安集团,更要抓住内部技术创新的苗头,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广泛开展合作,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同时持续创新和改革,比如做好市场预测和调研、引入混合所有制、信息化和机器人技术等,才能真正迈向世界500“强”,才能真正把这样规模体量的企业集团建设成创新型企业。

  胡守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