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環境驅動 大陸迎來第4次創業大潮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陸,創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2 08:41
自2014起,大陸創業創新的氛圍就開始加速萌芽,掀起創業風潮。這股創業風潮,更在2015年李克強總理十二屆三次人大的國務院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經濟發展新常態,並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讓眾多創客脫穎而出」之後,達到了新的高度和熱度。
政策環境驅動大陸迎來第4次創業大潮
2015年6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工具箱」,包括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限制等舉措,再次重申並力推創業。這是繼3月份大陸國務院印發《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後,國務院再次向創客派發的政策「紅包」,並就創新創業中的「痛點」、「卡點」發聲。
有了國務院總理的政策背書,幾乎一夕之間,大陸各地打造青創園區成為顯學,眾創空間、青年公寓房產市場開始沸騰,創新、創業、創客如火如荼。資料顯示,在實體經濟低迷、虛擬經濟繁榮之際,大陸很多辦公大樓變相將空置未租賃出去的場地打造變成了眾創空間,眾創空間因此火遍了大江南北。
受創業環境變化驅動,大陸迎來第4次創業大潮。國家工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底,全大陸的企業數是1959.4萬戶。其中,從2014年3月初正式開始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到2015年5月底,新登記的企業就有485.4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企業1.06萬戶,平均每分鐘就會誕生7家公司。
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帶動就業被認為是「新常態」下的新引擎。5月7日,李克強總理到北京中關村探視後表示:「就業是一切的基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就業的穩定基礎;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眾創空間蓬勃興起,讓一代『創客』的奮鬥形象成為創新中國、智慧經濟的重要標誌。」
東部一線城市 創業主戰場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總結了這一波創業潮的特點:新一輪創業潮具有複合性特徵,即海歸創業、精英離職創業、返鄉農民創業、互聯網+創業、大學生創業等共存發展,一起助推第4次創業浪潮。而簡政放權、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創新、高新區與科技園區的載體功能、「職業創業人」的崛起等,是新一輪創業浪潮的4大動力。
從地區分佈上看,大陸東部仍然是創業的主要地區。與GDP水準一致,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是最主要的創業基地。不過,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也有後來居上之勢。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包括企業、個體戶在內的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00萬戶的城市有6個,其中,深圳和重慶並列第一,均為171.9萬戶;上海第三,市場主體有168.22萬戶;廣州114.95萬戶,成都103.1萬戶;北京屈居第八,恰好超過100萬戶。
大陸力推創新創業五大政策措施
●要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的辦公用房、網路等給予優惠。對小微企業、孵化機構和投向創新活動的天使投資等給予稅收支持。將科技企業轉增股本、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試點推至全大陸;
●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鼓勵發展相互保險。發揮國家創投引導資金的種子基金作用,支持國有資本、外資等開展創投業務;
●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留出空間,不得隨意設卡;
●要盤活閒置廠房、物流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辦公場所。發展創業孵化和行銷、財務等第三方服務;
●要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雙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通過打造資訊、技術等共用平台和政府採購等方式,為創業創新加油添力。
互聯網+ 占據半壁江山
從行業分佈來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成了第4次創業潮的主力之一,相關企業主主體登記速度明顯超過平均增速。以2015年4月為例,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同比增速分別達46.40%、56.10%、79.20%、50.90%。新興產業也是政府引導的產業方向,比如智能家居、醫療健康和線上教育等,每週都有新的專案出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上表示,國家已設立400億元(人民幣,下同)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還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熱點行業互聯網、IT、電信及增值等行業投資金額不斷增加。投中數據顯示,互聯網2012年投資規模不足1億美元,至2014年已達62.06億美元,份額提升至全部創投規模的49%。緊隨其後的是電信及增值、IT業,2014年投資金額在24億美元左右。由於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電信及增值行業湧現出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青年創業與創客環境主要涵蓋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產品設計類——(工業設計、家居產品/家具設計、文化旅遊、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時尚設計)。
文化軟體設計——(數位內容創意設計、新媒體軟體設計、交互設計、數位多媒體展示設計、動漫、網路遊戲設計)、建築及環境藝術設計、民間工藝與時裝設計、陶瓷藝術設計。
●健康產業:
生物醫藥、養老、休閒養生、健康管理、健康照護、醫療管理、健檢醫美。
●現代農業:
農產品種植技術/有機種植技術、產運銷體系、深加工技術、休閒農業規劃、中草藥種植開發。
●科技服務業:
高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移動媒體、智慧產品、人機工程。
●資訊服務業:
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移動應用、網路運營、雲計算服務、數位內容。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冉認為,過去兩年,隨著無線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大陸很多效率低下的傳統產業開始被顛覆和重構。在O2O、產業鏈電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智能硬體等多個領域,創業者們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巨浪型機會。
與之相比,傳統行業創業投資大幅下降。投中數據顯示,能源及礦業2012年投資規模達6.7億美元,僅次於互聯網;但2014年降至僅2843萬美元。房地產行業、公用事業創投金額更是下降到百萬美元級別,汽車業、旅遊業也跌至百萬美元級別。
凝聚兩岸優勢 共創未來
2015年6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661號國務院令,公佈《國務院關於修改〈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後,台灣居民可以憑有效台胞證,無需辦理簽注,即可經開放口岸來往大陸並在大陸停留、居留。
新政為兩岸交流開啟了更為寬廣的空間,也為台灣青年登陸創業再添一把火。面對如此勃發的創業創新生機,台灣青年如何踏準這波熱潮,乘勢而上?
比較兩岸優勢,大陸有優質的供應鏈和流量強大的互聯網;台灣有領先的設計力、製造力及服務業軟實力,因此,下一階段兩岸青年更要透過實質的資源互補,將創新與創業結合。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兩會」期間指出,兩岸青年交流無法阻擋,兩岸青年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共同的文字基礎與理想;兩岸青年更要加強創業合作,更要讓從事現代服務業的青年有更多交流空間與工作機會,加上「三中一青政策」,讓官方與民間更重視青年創業議題,規劃相關政策與辦法。
面對青年創新創業,如何讓兩岸的優勢互補,資源攜手?畢竟,創業本是艱辛的過程,除提供創業的硬體環境和資金支持之外,更在於提供補助創新創業的軟件服務。比如優質的專業輔導團隊、廣泛的產業資源和具有情感的企業家支持,打造具規模的平台,這樣才能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一個生態產鏈。
要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條件。培育青年聚集的地區與方式,才能成就眾創空間的基礎土壤,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優質的、高品質的、年輕的創業儲備人才。
除此之外,青年創新創業行業涵蓋甚廣,因此找對窗口成為關鍵,搭建匯聚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功能,集聚18~45歲有心創業與就業的青年,才能迎接未來2020年催生人民幣15兆元年產值的現代服務業浪潮。
大陸創業投資前10大地區投資規模分佈
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地一直是創業投資集中地區。2014年全年投資最活躍的地區依舊是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投資案例數目分別是639起、235起、187起和67起;投資規模分別為69.72億美元、15.46億美元、16.13億美元和10.96億美元。
文/許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