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之再:新影像时代的艺术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艺术,动态影像
  • 发布时间:2015-07-22 14:58

  “我闻到了声音的味道。”近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著名音乐家谭盾饶有兴致地分享了一件艺术作品的视频,“艺术家用正在播放电子音响的喇叭,装上辣子、孜然、薄荷、八角等香料,通过声音的震动把各种‘音味儿’传到了你的鼻里、耳里和眼里。”

  这件音频装置是艺术家邱宇的《声之味》,来自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动态之再:B3+Beijing动态影像展”。除了视频,谭盾在微信中还发布了好几张展览的现场图片,他评价说“真过瘾”,“它让你相信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早已是一个全感官、全体验的经验和现实。”

  走进“动态之再”的展场,观众们也许会发出和谭盾类似的感叹。整整一层的展览空间像是一个巨大的影像制造场,光影随处闪烁和流动,从手机微视频到大屏幕投影,从声音、激光、影像装置到游戏、GIF、动画电影——“跨媒体”正是此次展览的一个关键词,动态影像在这里与不同媒介碰撞、生发、融合。约60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汇集了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创作观念,展现出动态影像宽泛的多样性和蓬勃生命力。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B3动态影像双年展深度合作的展览项目,“动态之再”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还将参加今年10月在德国举办的B3动态影像双年展。

  “动态”的创作与传播

  “动态影像是21世纪的驱动力,它们基本上无处不在。”德国 B3动态影像双年展创始人、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院长贝恩德·柯睿格(Bernd Kracke)说, “世界已经被移动影像所主宰,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他看来,移动影像已经取代了摄影,而在此之前,世界是由摄影所主宰的,因为当时它能更快地被获取。

  毋庸置疑,一个新影像时代正在发生。在国际范围的许多艺术展览中,动态影像类的作品数量已开始超过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静态作品。而对于普通人而言,用图像或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沟通,已经是许多人生活的日常。说我们身处在一个由技术带来的全民影像狂欢时代也许并不夸张,人们每天看到的动态影像不计其数,无论是在手机、app、网络,抑或是城市的各种空间中。在这种语境下,“动态影像”中的“动态”一词,不仅是指移动性的动态图像作品,也指向“动态”影像的创作方式和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传播方式。例如本次展览中的动画作品《对素数的逻辑》,是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国际动画工作坊的创作成果,由不同地域、学科的艺术家接力完成。参与创作的人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有的甚至没有动画创作经验。在工作坊期间,他们根据西班牙动画艺术家Isabel?Herguera和意大利声音艺术家Gianmarco?Serra所提供的故事框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和创作手段,以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这个动画短片,最终呈现出不同个体对于同一故事的独特视角和审美创造力。这个工作坊的设置也被搬到了展览现场,使观众得以了解和体验动画创作的过程。

  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每个人都可以是动态影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移动互联网涂鸦活动《十万喵星人计划》是Life-Fun灵泛工作室策划发起的一个公共艺术实验,号召公众在手机屏幕上一起创作10万件“喵星人”画作。项目旨在观察移动互联网下,不同个体在同一主题下制造的多样性。在仅依靠参与者自传播的情况下,活动开始两个多月内就已收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近30万幅。对于铺满了一大面展墙的“喵星人”画像,有观众认为这种艺术实在是浪费资源,但它的确很好地展示了网络传播对于当今艺术创作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动态影像与技术

  动态影像是数字化时代艺术创作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的动态影像创作以录像为主,经过约五六十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创作方式。近年来,新科技如激光技术、互动技术等也日益渗透到动态影像的创作中,使之成为一个交叉的、跨学科的融合。B3动态影像双年展表明,无论是艺术、电影、电视和游戏制作人以及导演、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任何形式的媒体业都可能为动态影像的发展做出推动。B3双年展创立的宗旨正是为创造动态影像的大联盟,提供一个开放的、跨学科领域的国际平台,来探讨这个比较新兴的课题。

  作为一个集国内动态影像作品之大成的展览,“动态之再”中自然不乏“高科技”含量的作品。中国艺术家费俊和加拿大艺术家Judith Doyle合作创作的互动装置《姿态云-姿态墙》使用了动态捕捉技术,当观众在大型影像屏幕前移动,屏幕上会不断生成简洁人形图案的连续动态画面。新奇感让观众纷纷在影像屏幕前体验和拍摄。展览期间,这种经由与观众交互产生的画面数量可达10万幅,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无法实现的。而数字技术在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艺术欣赏和参与方式的改变,它所创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大拓展了新的感知方式。

  “延展感知”也是今年B3双年展的主题。届时将有超过2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制片人、设计师、网络专家、游戏开发者和学者,共同探讨数码时代的未来发展之道。贝恩德·柯睿格表示,这一届双年展将更关注科学对动态影像的影响,对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比较看重。

  传统艺术“跨媒体”

  放眼世界,动态影像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然而贝恩德·柯睿格也指出,能够明显地看到,在全球共同的趋势之下,每个国家或民族在动态影像的创作中确有某些独特性显现。“动态之再”展览中的动画电影《夏虫国》就是他颇为欣赏的一个例子。这部敦煌壁画风格的动画片,以庄子的“夏虫不可以语冰”展开想象,每一个故事场景都是用毛笔和矿物颜料描绘在石膏板上,然后再用纸张拓印、扫描,最后剪辑而成。《夏虫国》经两年时间制作完成,它曾被媒体戏称为“‘最重’的动画片”,因为绘制的石膏板有1万多块,总重量足有20吨。贝恩德·柯睿格说这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是他在德国或欧洲没有见过的,“我喜欢这种古老技艺和新技术的结合,这是一种新的途径。”

  把动态影像和自己原本擅长的传统艺术手段相结合,这种“跨媒体”尝试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夏虫国》的创作方式令人联想起艺术家耿雪去年创作的陶瓷定格动画《海公子》。和耿雪类似的是,《夏虫国》的作者汤柏华并非毕业于新媒体或影像专业,而是更为传统的版画专业。耿雪参加本次“动态之再”的作品是一件以雕塑创作过程为主题的视频装置《未完成的奴隶——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整个影片被设置成一个雕塑教学片般的工作流程,字幕则配以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和影像呼应。在看似平常的工作纪录中混杂着艺术家和作品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充满张力。耿雪说,选择影像方式是因为它更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需要。因为影像的自由度更大,更为综合,通过它的节奏或叙事的故事性,可以对观众的思维产生影响或渗透,“它里面的视觉叙事的方式是我喜欢的,它所表达的可能性更多,因为绘画雕塑是相对比较静态的,它对时间感知的方式与影像不同。”

  一种生活方式

  费俊也是本次“动态之再”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在他看来,动态影像不仅是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也是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和动态影像发生关系,这已经是数字化生存的一个表征了。”如果说10年前的动态影像还被视作是植入到生活中的一个异物,那时的人们更多是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待这个事物,那当现在它变得唾手可得,变得甚至是一个最民主化的艺术媒介,它的价值在哪?当全民都能通过动态影像进行多元化的表达,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了吗?费俊说,“这些话题正是这个媒介非常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动态之再”中的一些作品正是在探讨这样的边界问题。例如通过网络众筹实现的艺术项目《人人都是策展人》,通过众筹支持的方式,80多位普通人获得了成为艺术策展人的机会。他们可以自行确定策展主题,收集微信小视频,最终在现场的手机上展示。通过建群等方式,策展人又拉进来若干“参展艺术家”,使这个作品的参与人数达到数千人之多。展览期间,他们所提供的视频作品随时更新,使这个作品处于不断“活化”的状态,现场有很多观众也使用自己的手机和这些群进行交流,由此又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互动。费俊说,表面上看,普通人拍摄的日常影像得以进入有艺术权威的展览中,这恰恰是由于它背后是有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机制,使得这些貌似随机的影像,进入了有艺术价值的上下文。“这说明了这个数字媒体的社会性,或者说可以称之为数字媒体的政治性。”费俊认为,在技术中蕴含着一种权力关系,因此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而这种政治性正是使技术变得如此有活力的原因,“离开这个动机,技术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但也必然要超越技术。关于动态影像的各种思考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它的艺术活力也许正源自于此。

  文/裴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