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转来一篇为侯孝贤新作叫好的影评网址,说写文章的人水平不低。我看了,顺带又看了几篇评其他电影的文字,告诉朋友:“作者文字还不错,但可能不太会写影评,一来老把自己不相干的心路历程乃至日常感受,像插播广告一样,穿插在文字里;二来对今天整个电影工业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今,被媒体和网站当作“专业评论”看待的许多文字,严格来讲,只能算是感想。读后感、观后感——文学、电影、电视剧、综艺……都是这个情况。做专业评论,除了要具备足够细节的感受力、洞察力,还要具备对某些方面(如果不能做到全部的话)硬性评判指标、数据的掌握和理解,更需要对整个领域有一种出自“大格局”的观照、俯瞰。
十几年前张艺谋的武侠电影上映,有资深娱记在记者会上将其称为“打架”。一部武侠电影即便拍得再烂,它也不能被称作“打架”,这无论是在文艺的品评、批评,还是作品内容与生活现象的差异上,都说不通。记者与其是在提问,倒不如说是在挑衅和侮辱拍摄者。这种行为放到欧美,吃官司、罚款、登报道歉都是有可能的,会被作为专业人员的反面教材。
一部武侠电影放到今天,它的产品属性自然是商业片,即便碰到文艺片大导演执导,它也依然既不是“打架”,也不是冥想,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用读解文艺片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两种电影的文化诉求、构成方式、资金的规模与使用,涉及的摄影、舞美与后期音画处理的规律性东西,都有太多不同,许多地方还是冲突和矛盾的。这时,不论评论者欣赏与否,谈起来都需要慎之又慎,更不能跑题,以个人心路偷换影片主题,然后强加给读者和观众。
二十年来,我们已经看够了太多对华语电影不伦不类的阐释,从刘镇伟、王家卫,到吴宇森、姜文、侯孝贤。这些阐释统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想得太多。一个人,自己在家时耽于想象,没有什么大碍。可在评论作品时过于发散自己这方面的能量,就容易干扰和混淆公众对电影的理解,从而构成一种建立在无知和人性基础上的负能量。它们一旦借助评论、媒体态度这样的体裁和载体发布,不伤害本土的影视创作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的专业舆论,太难求。比如当年的安德烈·巴赞,比如为其他大导演撰写影评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每个时代、每种语言、每门艺术,都需要自己的莱辛、斯坦尼。中国的表演艺术曾经有过齐如山、焦菊隐这样的评论者、理论家兼实践者,但毕竟太少了。尤其是当代,没有几个升级版的现代型评论者跟上来。好的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专业舆论氛围,这恐怕也是近七八十年,华语文艺创作界一直没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到了该被大家正视的时候了。
文/徐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