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广工大研究院成功抢占先进装备制造业“智高点”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链,制造业,南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0:52
创新型科技孵化器是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中最具动力、活力和吸引力的载体,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佛山市南海区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打造“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融合的生态链孵化模式,实现了政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有力推动“佛山制造”转变为“佛山智造”。该模式值得各地参考借鉴。
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2013年佛山市南海区政府投入1.2亿元,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专注于精密装备、机器人和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孵化。该院通过打造“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融合的生态链孵化模式,实现了政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自筹办起2年内即屡获硕果,成功孵化了26个国际高端创业团队和19家高新科技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73件,帮助90多家传统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开发创新产品超50项,其中网络式运动控制器等多个产品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多项行业空白,有力推动“佛山制造”转变为“佛山智造”,成为广东创新驱动的示范典型。该院的成功模式已在一些地方复制推广,其中河源市政府已同广工大合作推行该模式,并已正式挂牌运营。
激活创新链,形成“科学家团队+对接企业+学生创业基地+人才券科技券”模式,打造最具动力和活力的众创空间
南海广工大研究院紧跟国际高端装备前沿技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重点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打造成最具科技含量和创新活力的众创空间,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打造强力发动机。
(一)把科学家变为创业领军人,增强创新能力。聚集全球智慧资源支撑智能制造。一是以柔性引才机制集聚科技精英。建立“以市场吸引人才、以团队集聚人才、以服务提升人才、以机制留住人才”的柔性引才机制,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才到研究院创新创业。目前已成功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A.Weitz、俄罗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波特波夫等高端人才120多人。二是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创业团队。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了创业团队26个,如美国IEEE院士刘云辉教授带领广工大4名博士组建了3D云打印团队,广工大教授熊晓明团队联合熊鹰等4位硅谷芯片专家组建了芯珠微电子团队等。三是以创业团队为主体突破重点技术瓶颈。目前已申请专利173多件,开发创新产品超过50项,其中韦达尔团队研发了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等离子设备,性能提升了2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填补国内设备技术的空白。固高团队研发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等多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把龙头企业变为创业“盟友”,凝聚创新合力。为创业团队分别引入固高科技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引入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如引入我国最大的现场加工设备制造商广州新成公司与院内的纳米数控装备技术团队对接,联合成立了新成洪鼎机械公司,目前该公司已获得20多项专利,预计3年内销售额将超过2亿元。引入陶瓷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新鹏陶瓷机械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和秦磊博士团队对接,联合成立了新鹏机器人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多种工业机器人,有望在近几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
(三)构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一是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推出3+1、2+2等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私人订制”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大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到院内团队和企业实践,毕业后可留在团队或企业。累计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200多人。二是成立机器人学院。与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共建了广工大库卡机器人学院,共享技术与人才资源,每年将培养100多名技术人才。三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科学家+创业导师+企业家”模式建立机器人技术专家委员会、3D打印技术专家委员会等,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技术支撑。与广工大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深度孵化。
(四)推出科技券、人才券等激励措施,激发创新动力。研究院通过实施科技券和人才券项目,对创业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等进行资金奖励。如申请国家级专利发明的,将获得5万元支持;引入高水平人才的,将依照“博士后10万元/人/年、博士5万元/人/年”标准获得奖励;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将获得合同金额20%的资金奖励等。目前第一批科技创新券项目即将完成,预计将培养100多名技术人才,申请发明专利4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多项。
强化资本链,形成“持股孵化+对接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模式,打造创业企业孵化的加速器
研究院一改以往孵化器主要依靠收取租金维持运营的“房东”模式,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资源为核心,形成为创业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的整个孵化过程提供全方位支持的“股东”模式。通过持股孵化并引导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既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孵化的融资难瓶颈,又提高了研究院的收入。
(一)企业初创期:对创业企业持股孵化。为帮助初创企业加快发展,研究院投资4000万元成立了创业投资基金进行初始投资。成功投资了固高自动化、先临三维、泰格威机器人等多个项目。在基金支持下,一批商业模式新、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迅速崛起,其中泰格威机器人项目已实现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二)企业成长期:推动企业全面对接金融机构,实现“贷+股+债”多渠道融资。通过定期举办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项目路演、企业沙龙等活动,加强创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形成“贷+股+债”多渠道融资模式。一是引入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融资。与华夏银行、南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银行将对优秀创业企业给予400万元的无抵押融资支持。二是引入风投机构进行股权融资。与红杉资本、粤科金融集团、南海产业投资等风投机构展开合作,部分项目已获得投资意向。三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债券融资产品。如与粤科金融集团等科技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开发“粤科-科技债”、“粤科-高新债”等私募债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企业成熟期: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托临近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地理优势,与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全面合作,由股权交易中心对企业进行路演等上市辅导,推进企业进入OTC等资本市场。并引入了齐鲁证券、深圳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服务。研究院计划在3-5年内培养一批上市企业,目前新鹏机器人公司等5家企业即将登陆“新三板”挂牌。
拓展产业链,创新“点+线+面+体”四维一体的技术服务模式,打造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助推器
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1.1万家装备制造企业,但以中小企业居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对智能化改造拥有巨大需求。南海广工大研究院根据企业、产业和区域技术创新的共性需求,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通过“点+线+面+体”技术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一)丰富“点”的服务。针对传统企业关键技术难点,提供最具针对性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一是为客户研发“量身订做”的技术。如为企业开发新型传感器、数字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研发满足各企业不同需求的机器人。如新鹏机器人公司根据传统企业的需求,研发出喷釉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等多种工业机器人,产品已被广东新明珠陶瓷、佛山法恩洁具、江门冠立金属等各企业广泛应用。目前院内企业已与60多家传统企业开展单点技术合作。
(二)延长“线”的服务。围绕企业技术成长路线,与企业开展涵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过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新管理”全方位的技术路线设计和实施。如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设立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助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和人才高端化等目标。目前已成功与20多家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
(三)拓宽“面”的服务。面向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研发具有前瞻性、共性的关键技术。一是打造三大高水平创新平台。针对装备、家电、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依托“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搭建起精密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三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力争在3-5年内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的创新引擎。二是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对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与全球3D打印巨头德国EOS公司共建华南3D打印应用技术中心,与ABB集成商意戈力公司共建机器人技术应用集成中心等,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三是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如牵头组建了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机器人行业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和组织研制行业标准。
(四)扩大“体”的服务。构建起共享、高速、实用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目前研究院向社会开放的、与企业共享的研发设备价值已超5000万元。通过与企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等单位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汇聚科技、产业、人才等各类优质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研究院逐渐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大学的中枢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持续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转变。
陈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