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我们失落的文化基因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 关键字:一城一名人,一地一风俗,纪录片
  • 发布时间:2015-11-27 14:13

  珠江频道《一城一名人》、《一地一风俗》系列纪录片开机

  11月13日,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文化珠江》栏目组打造的《一城一名人》、《一地一风俗》两部纪录片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机仪式。这两部纪录片将视角集中到了广东各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试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去解构这张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网,找回同属于广东人的文化基因。

  为凸显该纪录片的文化特性,此次开机仪式特意邀请古琴名家陈竞驰现场演奏名曲《鸥鹭忘机》。开机仪式上,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向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颁发了总顾问的聘书。而许钦松也对这档节目表示认可与赞赏,许钦松说:“这次提出《一城一名人》和《一地一风俗》十分相得益彰。我们在关注经济发展时,确实应该安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要有远方和诗意。”

  真正在传承文化的那群人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不在少数,而几乎所有广东的非遗传承项目也都曾被多次采访报道,角度也各有不同。对于此次珠江频道花大力气制作的这两个专题纪录片的独到之处,《文化珠江》监制吴泳斌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在广东散居着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雷州人以及瑶族等少数民族,这使得广东的非遗项目异常丰富。”吴泳斌说,诸如广府庙会、波罗诞庙会、石湾公仔、潮州木雕等,鳞次栉比,数不胜数。但拨开外壳,其实内里无外乎就是人的故事。“但挖掘历史名人已经没有太多意思了,我们会更强调跟当下有关联的人,去找那些真正还在民间传承文化的人。”吴泳斌以茶为例,广州人爱茶,潮汕人也爱喝茶,那究竟是谁在传承茶的文化?一个官员或许能推广某种茶叶,一个文人或许能为它注入不同的色彩,但这些人都不是他们想找,他们会去找当地闻名的茶农。“只有他们才是实实在在传承文化的人,不为时代变迁所动。”吴泳斌说道。

  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

  除了将镜头放低,寻访各个区域名人的故事外,这两套系列纪录片还将视角放到了非遗项目的背后故事。“比如说南狮,大家一谈就说佛山,黄飞鸿、洪熙官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佛山醒狮。但佛山实际上是没有申请到这个国家级项目的,南派舞狮的项目在湛江遂溪,佛山只剩下一个彩扎狮头项目。”吴泳斌说,在纪录片中,如果是这类题材,他们会追本溯源,从最初的传承,到最后为何佛山没能申请下来,而湛江是怎么捷足先登的,都会原原本本地说清楚。再例如,在广东颇具人气的龙舟项目,全国各地都强调自己的龙舟传统。“但究竟真正的龙舟是怎么制造的,最早又是谁这么制作的,哪里制作得最地道,这些在纪录片中我们都会有详细地梳理,为观众答疑解惑。”但吴泳斌也强调,作为媒体,他们无意在这些争论中担当裁判。

  纪录片将采用边拍边播模式

  “从历史来看,广东文化大体可以分为平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后面分别指代的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现在再加上雷州文化,这是在广东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的。”吴泳斌说,他们会在选择项目时充分考虑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以求做到尽量的完整。

  开机仪式之后,摄制组将到各地开始踩点并确定最终确定最终项目,目前暂定于2016年二月初开始在每周一晚22:00的《文化珠江》栏目中播出。同一般纪录片采用拍完再播不同,《一地一风俗》和《一城一名人》采用难度更大的边拍边播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大多数风俗都在特定节日举行的特点。”吴泳斌说,他们希望能讲这些带有实效性的内容及时传播给观众,从而延续节日的真实性和氛围。至于两个系列最终会持续制作多久,倪卓宏表示,目前暂无具体计划,只要有合适的项目,就会一直做下去。(莫莲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