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不相离、百年好合……这些都是对美好爱情的期许,而刘开红和王忠荣却将这种期许做到了极致。这天是刘开红的65岁生日,王忠荣没有送什么特别的礼物,而是陪着她走进社区办公室,一起申请捐献遗体,将这辈子未完成的爱情延续下去。
社区第一例遗体捐献
说起捐献遗体这件事,刘开红很骄傲,“我老头儿就是好”。刘开红说,捐献遗体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已经存在很久了,“就怕老头子不同意”。她从电视和报纸了解到,遗体可用来做医学实验,眼角膜能让其他人重见光明……在刘开红眼里,捐献遗体才能让人生的价值在死后也得到体现。
“人都有死的一天,最后都是一把土,生前没留名,死后做点贡献,行善总是好的。”生日那天,刘开红在王忠荣的陪同下到社区居委会,说明来意后,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吃了一惊。“这还是我们这个地区第一次出现捐遗体的事情。”工作人员说,多数人对于捐献遗体一事还不太理解。
当天下午,居委会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到卫生服务中心,填写了《重庆市遗体捐献自愿登记表》并交给红十字会,接下来将等待市红十字会的批复。
刚开始大儿子不理解
对于父母的决定,大儿子王建仍有些抱怨。“农村人都讲究入土为安,哪个会想去捐遗体嘛。”43岁的王建说,“捐遗体丢什么人?不管农村人还是城市人,最后无非都是一把土,我们两人身体都健康,可以捐献给医疗机构,他们可以做实验,好的器官还可以救人,哪里丢人了?”平时寡言的王忠荣开了口,话里话外不仅完全支持老伴,还把王建教育了一番。“我就是要和你妈一起捐,以后都可以在一起。”王忠荣的这句话让一旁的刘开红颇为感动,也打动了王建。如今,王建也想通了,父母捐献的遗体可以帮助甚至拯救其他人,相当于父母的生命在延续。
离婚后不习惯他提出复合
“他们两个人决定一起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小儿子说,父母曾经离婚。
“年轻时家里穷,老头子有时候对我很好,有时候又让我受气,那时候经常和他吵架。”1978年,两人离了婚,但两人都不习惯没有对方的日子。“明明做了4个人的饭,到吃饭的时候才想起,只有我和娃儿3个人。”“我也不习惯,离婚后,家里乱糟糟的,没有家的样子。”王忠荣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分开后的两人反而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性。
2005年,王忠荣主动提出复合,刘开红不好意思地答应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目前没有办理结婚证,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感情。
买菜做饭洗碗他一人承包
家里没有多余的镜子,刘开红一般都在厕所里梳头,“你这样梳头看都看不到,还是我来嘛”。见老伴梳头不方便,王忠荣上前帮忙。接过梳子,王忠荣小心翼翼地为刘开红梳完头,“我再给你按摩一下,按摩好了你的肩周炎就不痛了”。放下梳子,王忠荣又当起了“专属”按摩师。
“虽说捐了遗体,但活着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身体,我给你多按摩几下,不然以后身体坏了,捐出去别个都不得要哟!”王忠荣的话把刘开红逗乐了。
心灵絮语
将自己的爱情进行到底
在我们平凡的生命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甜蜜得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当你们在感叹自己爱情的不如意时,留意一下周遭,也许爱情的浪漫就在你身边!好好珍惜,将自己的爱情进行到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