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沁”看穿真伪古玉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玉与人性化相融的国家,大部分古玉采用的原料是和田玉,它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一直以来最得收藏界青睐的是古代玉器,尤其是宋元明清的,其价格只升不降,因此赝品也不断涌现。因此,爱好者在购买这类玉器时一定要留心,下面教大家一些辨别玉器真假好坏的入门方法。

  初玩古玉勿入三误区

  1.认为古玉脏、破。很多人都会认为古玉的年代已经久远,和田玉挂件有些掩埋于土中长达数百年的时间,玉身一定会光彩不在,而且有的还会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留下一些伤痕。其实不然,如今市面上保存完好的古玉仍然有很多,有些传世古玉光彩丝毫不亚于当代的新玉。

  2.白色古玉才是好的。羊脂玉是和田玉中最为珍贵的玉种,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种风潮,和田玉挂件人们认为白色的玉石最美,质地上乘的白玉价值最高。但是经过考古发现,古代所采用的玉石多是以青色的为主,由此借鉴,并不只有白玉才属玉中的贵族,其它玉石一样具有价值。

  3.忽视造型和纹饰。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纹饰是玉器的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但要注意,古玉的造型、纹饰必须符合所属朝代特色,这方面必须参考有关的专业书籍,对各朝代出土的古玉代表作有个初步了解。

  从“色沁”鉴别古玉

  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造假方法也不断翻新:

  1.血沁作假。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2.“橘皮纹”作假。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3.“黑斑”作假。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4.“鸡骨白”作假。“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因这种制作痕广东画院副院长冯少协在开幕式上致辞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5.“褪光”作假。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6.“牛毛纹”作假。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上色,看上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7.“羊玉”、“狗玉”作假。这是以动物制古玉的方法,造假者将玉置入羊腿中,数年之后玉器上会出现血丝纹理;或将狗杀死,将玉置于狗腹埋到土下,过几年后拿出来,就会形成花斑纹,但是这些玉用放大镜看起来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