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

  • 来源:文苑
  • 关键字:老安
  • 发布时间:2010-09-29 14:40
  老安五十四岁,已在这片小村校猫了三十六年。

  老安始终是个民办教师。

  老安是村校里的第一个教师,也一直是村校里年龄最大的教师。后来村校渐渐有了规模,学生多了,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陆续补充了进来,于是老安又成了全校学历最低的教师,成了一些自命不凡的年轻教师揶揄、嘲弄、挖苦的对象。每当受到比自己小半个人生的年轻人的轻慢,老安总是呵呵地笑,默默地抽烟。有时别人闹得太过分了,老安和善的脸上也会微显愤色,起身走出门去,抄着手在校园的空阔处转上半天,那沉穆中略显落寞的身影,像一块浓重的阴影在那里移来移去。

  老安在学校受到排挤除了没学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认真得近乎刻板。别人忙的时候他忙,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忙。老安只要在学校,他的身后总是跟着一帮拖鼻涕的孩子,老安不厌其烦地指点这个,训导那个。小孩子事多,老安事事操心,时时忙碌,大呼小叫热闹非凡,常惹得那些工作拖拉,爱投机取巧的同事频频侧目。老安好似全然不知自己的认真成了别人的对立面,依旧我行我素,每天清晨第一个到学校,傍晚最后一个离开,结果是引来更多的冷讽热嘲。

  老安年年带学前班。老安带出的学前班,升入小学后基础扎实,水平整齐,教起来顺手、省心。大家年年都要争着带一年级的课,只是学前班不列入学区统考,老安的成绩上面看不见,先进年年没有他的份儿。

  老安的教案写得方圆浑成风生水起,别人借来他的教案当范文大抄特抄的同时,也会佩服地动动嘴:“这个老安,教书还的确有点门道!”

  也有人说,老安这样拼命折腾不就是想转个正么。老安听了不置可否地笑。

  老安好酒,他好像就这么一点爱好。这倒使我和老安有了一点臭味相投的机缘。周末我们便常在我的宿舍小酌,老安说话总是那么平和、沉稳,酒醉后也说不出过激的话来,更不会谁短谁长地说别人的闲话,即便是对他轻视的校长,他也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老安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咱尽量把娃娃们教好,就对了。”

  这个老安,真是好脾性。

  有些空闲的夜晚,我也常寻到老安家去混酒喝,就见他跪坐在低矮的土炕上,斜倚了小炕桌,在昏暗的灯泡下埋头批改作业。老安总有改不完的作业,常把作业背回家去批改。老安患有严重的近视,“眼睛全费在作业本上了。”老安说。我说你安个亮点的灯泡啊,老安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费钱。”在我的劝说下,老安后来配了一副度数高的金丝边眼镜。

  老安家贫,从住的几间破旧土屋和屋里简陋的陈设就看得出来。老安家人口多,父母俱在。老安的儿子学没上成,做父亲的一直想给儿子谋个轻松一点儿的差事,开杂货铺,买车跑运输,折腾了好几年,都无疾而终,倒是债越来越多。老安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资近乎于无,儿子还在东颠西簸地打拼,全家就靠他老婆务的几亩薄地,饲养十来只山羊过活。老安常落妻儿的埋怨。老安老婆总骂老安呆得像木头人,要是老早就不教那破书,像别人家一样养牛养羊的,家境也不会烂成这副模样。老安无语。

  别人也常劝老安退了吧,消停几年,给家里帮把手,也算帮儿子一把,年纪也不小了;再说民办转正,也是个没指望的事。老安仍是他的老道理:舍不下!几十年了,猛地丢开娃娃们,心里闷得慌。

  在家和学校都一副鸟样的老安,在山村中却享受着令人嫉妒的尊崇。老安教了这村庄的几代人,老老少少一见面,安老师长安老师短地叫个不停,那口气分明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亲近味儿。老安的学生中,走出山村的很多,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有。这些人回乡来,总爱来学校和老安拉呱儿几句,这时候的老安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往日的讷言,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这是谁谁谁,小时候如何如何,现在又怎样出息了。老安说这些话时,有着掩饰不住的荣耀。

  我在那山旮旯混了三年,然后离开。老安赶来给我送行,嘱咐我:“啥时候都给娃娃们把书教好。”

  前不久在街上碰到来县城办事的老安,他好像突然间老了许多。寒暄几句,说他已经退了,心里急得很,没事常去学校转转。看着头发花白的老安佝偻着瘦小身子在人群中消失,我突然感到心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东西,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想起一次老安让我帮他写述职报告,我写上了这样的话:三十多年来,本人不图名不图利,甘做人梯,默默奉献,扎根在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岗位上,把自己大半生的心血无私地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老安看后激动了半天。现在想来,这些唱高调的颂词,老安大约也是当之无愧的吧?

  老安哪老安。原·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