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是千里马,但不是好伯乐

  • 来源:文苑
  • 关键字:千里马,伯乐
  • 发布时间:2010-09-29 15:26
  作为领袖,当好伯乐比自己当千里马要重要得多。然而秦末第一个反王陈胜,却在这方面本末倒置,他自己是个千里马,但却不善于当好伯乐。

  首先要说,陈胜有才,可谓一匹千里马。他不是个傻大胆,而是一个奇才。

  一个人的才华是掩盖不了的,无论他曾经种过田还是耕过地。

  谁料想一统六国的强大秦帝国被一个田间的青年人搞垮。世人皆以为这是那暴秦倒行逆施,自己打败了自己。但是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如果没有人推,一个残暴的人会自己倒下吗?

  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第一喊出“打倒秦王朝”的人既有胆,也有才。

  是金子总会发光。陈胜在做农活时的“苟富贵,无相忘”的长啸,令农友们感到无厘头,然后是哄笑:你个种地的,会有什么富贵?即便陈胜那句著名的反驳出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农友看来,也是太能吹牛的非常大话。

  不能怪农友们不具备伯乐的慧眼。“燕雀”与“鸿鹄”在没有广阔的天空出现前,是分辨不出来飞翔高低的。

  从农民到壮丁,再从壮丁到反王,年轻的陈胜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即便是时势造英雄,你也必须是英雄才行。不是人才做得到这一切吗?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豁然揭开了人才之另辟蹊径新篇章。

  陈胜开辟了人才新路,在安徽大泽乡,他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集会,发表了农民起义第一次演讲,依靠非同一般的口才和煽动力,他的演讲赢得了惊天动地的欢呼。随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掀起天下反秦狂潮的他,本来是有机会开创一个新时代的,然而最后得天下的却不是首义的他,而是后造反的刘邦。

  为什么在反王中取得先手的陈胜,却一步步失去先机,让后来者居上了呢?种种原因不一而足,但其中,不善于当伯乐终归是一个致命败因。

  在伯乐这个岗位上,陈胜与后起之秀刘邦差距很大。

  众所周知,刘邦是著名的“用人大师”。他的那句“张良、韩信、萧何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堪称“政治伯乐”名言。而陈胜也需要人才,他的周围也不乏有识之士,但是他并不擅长发现和使用这些人。刘邦能在贩夫走卒、无业游民中发现并重用人才,陈胜却不能。

  会不会用人,不是时间考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识人用人的胆识和能力。

  事实上,陈胜身边并不是没有人才。比如陈余、张耳,两人都是魏国名士,都拒绝过秦朝的重金招聘。两人曾为陈胜制定过夺取天下的战略。陈余建议陈胜不要急着称王,最好的办法是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为秦朝树敌,然后快速西进,取咸阳,号令天下。这个颇具远见的构想被陈胜弃置一旁。两人看出了陈胜的短板,趁北上略地之机,拥立武臣为赵王,脱离了陈胜的领导。

  著名儒者叔孙通在陈胜手下无所作为,在刘邦那里却屡有建树。孔子八世孙孔鲋提出一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从此销声匿迹。陈平曾投靠陈胜手下魏王魏咎,也就等于投靠了陈胜,因未受重用而改换门庭,到刘邦帐下直至做到丞相。

  陈胜用人,缺乏章法和理性判断,有时不识货,把宝贝当垃圾,有时将就材料,把垃圾当宝贝。吴广被陈胜任命为假王,代行陈胜前线总指挥之权,但该人不够称职,既轻敌又不懂兵权,在荥阳前线领导对秦作战一败涂地,最后竟被部下谋杀。

  有个叫周文的人,自称善于领兵打仗,被陈胜委以重任。这个拥有“车千乘、卒数十万”的周文,与秦军刚一照面,就全线溃败,只好自杀。成就事业,人才为本,知人善用是聚集人才之道,知人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胆量,陈胜显然还不具备这种智慧和胆量。

  可以这么说,因为不善于用人,陈胜作为领袖,他不够成熟,作为反王,他当得不够高明。

  自己曾是匹被埋没在田间的千里马,但出头后却不善于当伯乐。导致先赢后输、痛失好局直至丢掉自己的生命,此乃“秦末第一条好汉”陈胜之最大悲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