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竞争加剧 高等教育谋求突围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人才 竞争 高等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9 15:36
排名结果令国人震惊,国内本科以上大学两千多所,北大、清华是高校的老大哥,排名竟如此靠后。儘管这种国际排名影响不到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两所名校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来自於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已经从师资竞争全方位扩展至生源竞争,对内地最优秀的生源的争夺,从北大清华二虎争食,正在演变为群雄逐鹿。
人才争夺———不见硝烟的战争
香港高校凭借国际化与高额奖学金,吸引了越来越多内地高分学生,其中不乏各省市高考状元。台湾高校已於近日启动在大陆招生计划,试图分一杯羹。美国著名高校更是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全面出击,争夺国内的生源市场,並且正在改变内地高中生的选择格局。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中,放棄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棄读国内高校,直接瞄准哈佛、耶鲁等名校进行申请。今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曾经申请美国十余所顶尖大学,並最终拒绝了清华大学的錄取,改投香港大学。内有港澳台重点高校强敌环饲,外有西方高校虎视眈眈,内地顶尖高校,遭遇重重包围。
人才争夺是当今世界一场从未停止过的不见硝烟的战争,而中国正面临着人才向发达国家加剧流失的危险。面对人才问题,今年国家连续发佈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国家级的战略文件,明确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並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体制恰恰是被国人诟病最多的体制之一。中国教育可能确实有病,基本表现是:但凡接受了中国式教育的人基本上都在喊疼,还有一些人则唯恐避之不及,想方设法逃到国外去上学。而中国教育病根在何处,突出重围的希望在何方?
人才培养不力,不能只把板子打在教育体制上
按照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系统是与社会系统相对应存在的,是由一整套与劳动市场相对应的社会关係和组织形式组成的。简而言之,社会是什么样子,教育就会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对应有着有利一面。比如,中国大学毕业的学生更能适应在中国工作的人际环境,而长期海外留学再回国的人员就觉得处处别扭。为什么?在中国上过大学的人都深有体会,大学里面选举班干部、评先评优、竞争入党,这是大多数学生的“必修课”,到了工作岗位,学生发现:升迁、人与人的竞争关係是如此的类似,大学四年已经做过了全套预演,因此就格外容易适应。但这种对应也有着不利的一面。举个例子,现在社会讨论很多的问题叫做“大学去行政化”。的确,大学的行政化严重影响学术的自由和创新。但是,在中国社会的“官本位”的思想体系和行政化的社会体系中,大学的行政化卻是正常的对应关係。按照发达国家大学的治理模式,大学去行政化本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我们这样的政治安排下,整个社会没有先行完成去行政化,单单大学率先实行去行政化,卻无異於釜底抽薪,自掘坟墓,没有哪个大学敢冒这个险。本来大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就不高,一旦贸然去行政化,后果很可能是災难性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说,“中国最大博士生群体不在高校而在官场”。当教育资源控制在行政官员手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就有了现实基础,高校也就有了以文凭寻租的利益驱动。可见,有些所谓教育问题,只是社会问题反射在教育中的现象而已。
有病不怕,怕的是不舍得花钱医治。我国虽然早就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卻是不落实的。举两个例子来说。
其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水平的一把标尺。越是发达国家,该比例越高。早在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在20世纪末达到4%,而这个只相当於“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目标,十几年过去了,依然只是一个目标。按照2008年全球范围统计,各国公共教育经费佔GDP的比例平均为4.5%,其中,发达国家大都超过5%,发展中国家4%。低於4%的国家不到1/3。而事实是,从1993年到2008年的16年间,我国这一比例的最高值仅为3.48%。此次,在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再次明确了达到4%的时限在2012年,目标能否完成,还是未知数。
其二,当这次经济危机突然来临时,中国政府投入4万个亿振兴经济,基础设施佔了绝大多数,而其中教育投资的份额很小,各种项目加起来1500亿,不足4%。与之形成鲜明对照,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时签署了“刺激经济法案”,投入7870亿美元用於拯救陷於瘫痪的美国经济。这7870亿之中,最大份额是基础设施建设,而第二大份额的就是教育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比例超过10%。其中包括982亿美元教育活动和项目资金、41亿美元儿童早期教育资金、139亿美元大学生学费税收減免以及240亿美元公立学校设施建造与维修税收抵免债券。
要马儿快跑,就得让马儿多吃草。促进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投入是关键。
加强科教合作,方能为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释放潛力为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界可谓殚精竭虑。但是,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够。以大学排名来说,不论哪种高校排行榜,参考的重要指标都是学校的科研产出和学术贡献。而正是在这些主要以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指标上,内地的高校远远落后。其实,中国有着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庞大国立科研院所,在自然科学等研究方面处在世界前列。这些国立科研院可谓是专业型的国家队,並且都有着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然而,这支国家队卻长期难以和顶尖大学真正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例,201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总额为5000人,高於北大和清华的总和,约佔全国每年招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规模十分庞大。按照成果与产出来说,中国科学院在众多学科之中高水平论文的产出数量已经排进世界前五。以物理学为例,按照国际SCI论文收錄总篇数和引用总篇数,2009年时,中国科学院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四,算是不折不扣的世界一流了,但是,在高校排名和人才培养中,科学院的实力却被隐藏了,只留高校冲锋陷阵,血染沙场。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一直是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併存的,科研和教育体制条块分割,导致科研院所和高校各自为政。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生主要应由大学负责。在美国,担负着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的国家实验室,大多都由著名高校如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托管,政府拨付的科研经费经由实验室拨付给学校。香港的科研经费也有七成左右直接投向高等院校。
如今,教育部与科学院联手推行了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实现导师、实验室的共享,每年培养博士的总规模在300 人左右。可以预见,一旦扫清了科教联合的障碍,将会极大地提高内地人才培养的质量,助力内地高等教育起飞。但是,高校与科学院能否真正精诚合作,更考验着決策层的決心和智慧。
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应是人才战略的重要方向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是本届政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吸引大批海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工作,格外重要。香港的大学水平高,主要原因是其国际化水平高,高校每年用重金吸引世界各地学者到此任教,其国际师资排名站在世界前列,所以在科研上能够突飞猛进。
除了引进学者,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非常重视引进留学生作为人才储备。
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开始实施用奖学金接受外国学生来美学习。在美国,接近4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並非美国公民,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佔22%,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5%出生在国外。日本也鼓励吸引优秀的留学生为其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根据日本公佈的最新数据,90%左右的留学生在日本实现成功就业。香港政府在《香港年报》中称:把教育看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希望引进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学习和工作,以提升本港的长远竞争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举措对中国内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来华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人员增长迅速,据统计,2009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为23 万人。根据北京大学对留学生状況的调查,82.7%的被调查者回答,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将来想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11.4%的留学生愿意留在中国就业。特别是在中国顶尖高校有过多年学习经历的留学生,留华工作意愿更为强烈。但是,现实目前来华留学生留在中国就业卻面临很多困难,留学生毕业之后很难获得职业签证。
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不仅要減少人才流失,更要增加人才流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就业,应当是未来战略考虑的重点。(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