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艰难的复甦之路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全球经济 艰难 复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9 16:22
儘管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残酷结果,但不断出炉的最新数据卻正在清晰地显露经济再度滑落的风险,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近日发出了全球经济下降危险“急剧增加”的警告。不过,面对着后危机时代经济运行中的複杂情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已经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和理性把握,因此不排除做出集体阻抗“二次探底”的決策和行动。
美欧日经济疲惫乏力相比於去年动辄2%到3%的剧烈下挫而言,欧美经济自进入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的正增长无疑可喜可贺。但是,复甦过程中的欧美日经济基础並不稳定,而且最新数据明确表明这三大经济体复甦的基础已经开始松动,驱动复甦的一些因素似乎明显地丧失了动力。
美国方面,据劳工部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的非农就业环比降13.1万人,失业率维持在9.5%的高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没有得到改观。据美国行业研究机构房地产跟踪公司公佈的调查报告显示,7月份美国新增住房止赎案例达到32.5万件,比6月增加近4%,月度新增住房止赎案例已连续17个月超过30万件。综合来看,第二季度美国实际GDP的环比年化增幅为2.4%,明显低於此前六个月GDP平均增长4.4%的水平,对此,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下调了美国二季度GDP增长预期,分别从先前预计的4%和4.3%下调至3.2%和3.8%。
与美国经济再现疲态相比,处於主权债务危机煎熬和艰难削減财政赤字之中的欧盟国家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据欧盟统计局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工业生产在继连续三个月的上升后,6月份出现了环比0.1%的降幅,同时欧元区的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在10.0%的高位,受就业不振影响,欧元区国家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4.0,高於市场预期值-17.0,其中英国7月消费者信心降至12个月来最低水平-17。基於以上情況,欧盟委员会发佈的最新半年经济预测报告预计欧元区2010年经济或仅能实现0.9%的微幅增长。
虽然日本经济的在金融危机之后恢复程度要好於美国和欧盟,但未来经济走势依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据日本内阁府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6月季调后工业产出月降1.5%,降幅为2009年2月来的最大;同时日本总务省宣佈,日本6月失业率为5.3%,比前月上升0.1个百分点,而且6月求才求职比从0.50提升至0.52,意味着每100个求职者有52个职位空缺,这一结果为2009年3月以来最高值。另外,6月份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下滑1.0%,为连续第16个月下滑,通缩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美欧日经济体是全球经济中的权重板块,只要这三大板块的现实数据和经济前景不好看,全球经济必然被涂上灰暗的颜色。正如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所指出的那样,欧美日国家经济的目前不景气状況已经说明全球经济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明显放缓。
中国引擎动力减弱
进入2010年最初几个月的中国经济表现得格外亢奋,乃至在第一季度出现了GDP增速达11.9%的高点。然而,强势增长並没有在中国延续,而且各方披露出来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減速。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GDP增长10.3%,比一季度回落了1.6个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能減弱。
代表中国经济景气度的先行指标———中国製造业採购经理指数(PMI)在7月份下滑至51.2%,而且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並创造17个月以来的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组成PMI的11个分项指标中,7月份竟然出现了“一升十降”的不好征兆———除从业人员指数略有上升外,其余各指数全线尽墨,其中生产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达到3.1个百分点。无独有偶,在汇丰银行推出的“民间版”PMI指标中,中国7月份的PMI从6月份的50.4下降至49.4,为16个月以来第一次低於50的分界线。
充当危机之中中国经济最主要增长动力的投资自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回落后已经连续多月萎缩。据国家统计局发佈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幅较6月回落0.3个百分点,而且专家一致预测未来数月该指标还会出现收缩;与此同时,1月至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4.9%,较前六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
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两架马车———消费和出口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资料显示,社会消费品品零售总额虽然连续多月出现增长,但进入7月份的该数据增幅卻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物价上涨,7月消费下降更明显。在出口方面,受到未来人民币升值预期並由此产生的“抢出口”效应的影响,7月中国出口錄得了39.4%的增长成绩,但未来出口形势並不容乐观,毕竟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挫。
考虑到经济成长的多种力量作用愈来愈式微,中国人民大学在日前发佈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中期)》中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将面临“次萧条”的看法,与此同时,日前高盛将2010年中国GDP增速由11.4%下调至10.1%;世界银行也发佈最新报告将2011年中国经济的预估由8.7%下修至8.5%。
应当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下行态势除了受到出口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主要由国内政策调整所引起,如产能过剩的调整、房地产调控、出口退税率下调等。这些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可以释放年初以来经济过热的风险,但如果用力过猛和刹车过急,可能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並酿造新一轮经济下滑的风险。
製造业指数普遍下滑
与中国PMI指数连续下滑一样,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製造业数据不仅弱於预期,而且出现向下拐行的形态。来自钢之家资讯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订单和产出增长放缓的影响下,全球PMI从6月的57.0回落至7月的55.0,尤其是製造业产出在今年7月份回落至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於这种情況只有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前两年才出现过,因此其动向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从主要国家来看,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发佈的最新数据,七月份全美製造业指数从六月份的56.2下降至55.5,不仅创半年来新低,而且为连续两月的下滑,与此同时,採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下降至8个月的低点。
在欧盟,据金融信息公司Markit公佈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PMI指数终值降至55.6,创下近4个月以来的新低。而Markit和英国特许採购和供应学会公佈的数据显示,由於出口订单数量減少,英国6月份PMI指数从5月份的58降至57.5,其中採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下降至7个月以来的低点。与此同时,法国6月份PMI指数也降至54.8,创下近6个月以来的新低。
与欧美一样,日本的製造业採购经理人指数也不好看。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7月份日本PMI降至52.8,低於6月的53.9,且为3月以来的最低。而在PMI分指标中,日本製造业的产出指数自6月的55.9降至7月份的53.8,为13个月来低位,新出口订单指数自6月的56.9降至7月的55.4,为五个月来最慢增速。
必须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的复甦主要体现在製造业上,而製造业成长速度放缓,客观上表明经济复甦可能正失去支撑力,或者目前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接过经济成长的接力棒。这种态势若持续下去,世界经济的前景将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
阻抗“二次探底”
主要经济体增长力量的疲软以及主要经济数据的不佳引发了人们对於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的猜想,至少市场有理由怀疑持续三个季度以上的经济增长周期可能正在走向结束。
的确,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从目前来看,这种风险很可能主要来自於决策判断的失误。以通货膨胀为例,之前世界各国政府对此的反映都相当敏感,於是许多国家出台了紧缩性政策。
但事实上,由於国际范围内大宗商品的价格失去了上涨的基本推力,因此,未来真正的威胁可能来自通货紧缩。各国若过早实施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将显着放大,二次衰退的风险就有可能转变成现实。另外,从历史教训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可以诱发经济衰退的重要风险。如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发生就主要是由当时美国大打贸易保护战引起,当时全球贸易总额从上百亿迅速萎缩至几十亿,在各国财政不断紧缩的背景下,大萧条发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与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相比,目前可以阻遏经济再度衰退的力量佔据优势———
首先,作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最强大引擎———美国和中国还具备拉动能力。观察发现,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复甦的实质因素主要来自於消费方面(美国GDP中和消费佔比超过70%),而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报告表明,今年二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折合成年率仅增长1.6%,这一情況说明,美国国内消费还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只要未来失业状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美国国内消费带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还会勃发。在中国方面,由於目前经济下滑主要由国内政策的主动调整所引起,因此下滑的程度是完全可控的,特别是伴随着中国民间投资新力量和消费能力在一系列新政的刺激下出现后,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力度将更加显著。
其次,目前经济复甦过程中的后退风险具有结构性,即仅仅表现在美国、中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身上,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如加拿大等国经济增长表现依然十分的强劲。不仅如此,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持续性。只要这些经济体维持强势状态,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经济总体下滑的程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市场对欧洲各国债务底细多少已摸清,同时欧洲各国正在通过削减财政赤字等紧缩方法积极应对,因此,先前作为威胁全球经济复甦最大因素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正在逐渐得到平抑。
第三,为遏制经济衰退,全球各国极容易取得政策上的配合並走向一致。金融危机中人们见证了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携手应对災难的壮观。针对目前经济可能再次衰退的风险,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会议作出了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维持0到0.25%的的決定,同时承诺将把来自於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债券的本金付款再投资於较长期美国国债。不少国家都明显放慢了已经启动的紧缩性步伐。如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连续六次加息的澳大利亚已经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欧洲中央银行和英国央行也在最近放棄了加息的決定,並至少一年内维持利率不变。同在经济災难与经济病魔面前,人类表现出了空前的合作本能和诉求。
……
美欧日经济疲惫乏力相比於去年动辄2%到3%的剧烈下挫而言,欧美经济自进入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的正增长无疑可喜可贺。但是,复甦过程中的欧美日经济基础並不稳定,而且最新数据明确表明这三大经济体复甦的基础已经开始松动,驱动复甦的一些因素似乎明显地丧失了动力。
美国方面,据劳工部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的非农就业环比降13.1万人,失业率维持在9.5%的高位。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没有得到改观。据美国行业研究机构房地产跟踪公司公佈的调查报告显示,7月份美国新增住房止赎案例达到32.5万件,比6月增加近4%,月度新增住房止赎案例已连续17个月超过30万件。综合来看,第二季度美国实际GDP的环比年化增幅为2.4%,明显低於此前六个月GDP平均增长4.4%的水平,对此,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下调了美国二季度GDP增长预期,分别从先前预计的4%和4.3%下调至3.2%和3.8%。
与美国经济再现疲态相比,处於主权债务危机煎熬和艰难削減财政赤字之中的欧盟国家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据欧盟统计局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工业生产在继连续三个月的上升后,6月份出现了环比0.1%的降幅,同时欧元区的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在10.0%的高位,受就业不振影响,欧元区国家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4.0,高於市场预期值-17.0,其中英国7月消费者信心降至12个月来最低水平-17。基於以上情況,欧盟委员会发佈的最新半年经济预测报告预计欧元区2010年经济或仅能实现0.9%的微幅增长。
虽然日本经济的在金融危机之后恢复程度要好於美国和欧盟,但未来经济走势依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据日本内阁府公佈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6月季调后工业产出月降1.5%,降幅为2009年2月来的最大;同时日本总务省宣佈,日本6月失业率为5.3%,比前月上升0.1个百分点,而且6月求才求职比从0.50提升至0.52,意味着每100个求职者有52个职位空缺,这一结果为2009年3月以来最高值。另外,6月份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下滑1.0%,为连续第16个月下滑,通缩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美欧日经济体是全球经济中的权重板块,只要这三大板块的现实数据和经济前景不好看,全球经济必然被涂上灰暗的颜色。正如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所指出的那样,欧美日国家经济的目前不景气状況已经说明全球经济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明显放缓。
中国引擎动力减弱
进入2010年最初几个月的中国经济表现得格外亢奋,乃至在第一季度出现了GDP增速达11.9%的高点。然而,强势增长並没有在中国延续,而且各方披露出来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減速。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GDP增长10.3%,比一季度回落了1.6个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能減弱。
代表中国经济景气度的先行指标———中国製造业採购经理指数(PMI)在7月份下滑至51.2%,而且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並创造17个月以来的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组成PMI的11个分项指标中,7月份竟然出现了“一升十降”的不好征兆———除从业人员指数略有上升外,其余各指数全线尽墨,其中生产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达到3.1个百分点。无独有偶,在汇丰银行推出的“民间版”PMI指标中,中国7月份的PMI从6月份的50.4下降至49.4,为16个月以来第一次低於50的分界线。
充当危机之中中国经济最主要增长动力的投资自今年4月份开始出现回落后已经连续多月萎缩。据国家统计局发佈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幅较6月回落0.3个百分点,而且专家一致预测未来数月该指标还会出现收缩;与此同时,1月至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4.9%,较前六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
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两架马车———消费和出口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资料显示,社会消费品品零售总额虽然连续多月出现增长,但进入7月份的该数据增幅卻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物价上涨,7月消费下降更明显。在出口方面,受到未来人民币升值预期並由此产生的“抢出口”效应的影响,7月中国出口錄得了39.4%的增长成绩,但未来出口形势並不容乐观,毕竟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挫。
考虑到经济成长的多种力量作用愈来愈式微,中国人民大学在日前发佈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中期)》中十分鲜明地提出了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将面临“次萧条”的看法,与此同时,日前高盛将2010年中国GDP增速由11.4%下调至10.1%;世界银行也发佈最新报告将2011年中国经济的预估由8.7%下修至8.5%。
应当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下行态势除了受到出口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主要由国内政策调整所引起,如产能过剩的调整、房地产调控、出口退税率下调等。这些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可以释放年初以来经济过热的风险,但如果用力过猛和刹车过急,可能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並酿造新一轮经济下滑的风险。
製造业指数普遍下滑
与中国PMI指数连续下滑一样,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製造业数据不仅弱於预期,而且出现向下拐行的形态。来自钢之家资讯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订单和产出增长放缓的影响下,全球PMI从6月的57.0回落至7月的55.0,尤其是製造业产出在今年7月份回落至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於这种情況只有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前两年才出现过,因此其动向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从主要国家来看,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发佈的最新数据,七月份全美製造业指数从六月份的56.2下降至55.5,不仅创半年来新低,而且为连续两月的下滑,与此同时,採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下降至8个月的低点。
在欧盟,据金融信息公司Markit公佈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PMI指数终值降至55.6,创下近4个月以来的新低。而Markit和英国特许採购和供应学会公佈的数据显示,由於出口订单数量減少,英国6月份PMI指数从5月份的58降至57.5,其中採购经理人新订单指数下降至7个月以来的低点。与此同时,法国6月份PMI指数也降至54.8,创下近6个月以来的新低。
与欧美一样,日本的製造业採购经理人指数也不好看。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7月份日本PMI降至52.8,低於6月的53.9,且为3月以来的最低。而在PMI分指标中,日本製造业的产出指数自6月的55.9降至7月份的53.8,为13个月来低位,新出口订单指数自6月的56.9降至7月的55.4,为五个月来最慢增速。
必须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的复甦主要体现在製造业上,而製造业成长速度放缓,客观上表明经济复甦可能正失去支撑力,或者目前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接过经济成长的接力棒。这种态势若持续下去,世界经济的前景将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
阻抗“二次探底”
主要经济体增长力量的疲软以及主要经济数据的不佳引发了人们对於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的猜想,至少市场有理由怀疑持续三个季度以上的经济增长周期可能正在走向结束。
的确,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从目前来看,这种风险很可能主要来自於决策判断的失误。以通货膨胀为例,之前世界各国政府对此的反映都相当敏感,於是许多国家出台了紧缩性政策。
但事实上,由於国际范围内大宗商品的价格失去了上涨的基本推力,因此,未来真正的威胁可能来自通货紧缩。各国若过早实施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将显着放大,二次衰退的风险就有可能转变成现实。另外,从历史教训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可以诱发经济衰退的重要风险。如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发生就主要是由当时美国大打贸易保护战引起,当时全球贸易总额从上百亿迅速萎缩至几十亿,在各国财政不断紧缩的背景下,大萧条发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与经济“二次探底”风险相比,目前可以阻遏经济再度衰退的力量佔据优势———
首先,作为全球经济的两个最强大引擎———美国和中国还具备拉动能力。观察发现,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复甦的实质因素主要来自於消费方面(美国GDP中和消费佔比超过70%),而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报告表明,今年二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折合成年率仅增长1.6%,这一情況说明,美国国内消费还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只要未来失业状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美国国内消费带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还会勃发。在中国方面,由於目前经济下滑主要由国内政策的主动调整所引起,因此下滑的程度是完全可控的,特别是伴随着中国民间投资新力量和消费能力在一系列新政的刺激下出现后,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力度将更加显著。
其次,目前经济复甦过程中的后退风险具有结构性,即仅仅表现在美国、中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身上,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如加拿大等国经济增长表现依然十分的强劲。不仅如此,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持续性。只要这些经济体维持强势状态,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经济总体下滑的程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市场对欧洲各国债务底细多少已摸清,同时欧洲各国正在通过削减财政赤字等紧缩方法积极应对,因此,先前作为威胁全球经济复甦最大因素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正在逐渐得到平抑。
第三,为遏制经济衰退,全球各国极容易取得政策上的配合並走向一致。金融危机中人们见证了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携手应对災难的壮观。针对目前经济可能再次衰退的风险,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会议作出了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维持0到0.25%的的決定,同时承诺将把来自於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债券的本金付款再投资於较长期美国国债。不少国家都明显放慢了已经启动的紧缩性步伐。如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连续六次加息的澳大利亚已经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欧洲中央银行和英国央行也在最近放棄了加息的決定,並至少一年内维持利率不变。同在经济災难与经济病魔面前,人类表现出了空前的合作本能和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