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出生年考辨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熊希龄,出生,考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3 14:25
我没想到熊希龄的出生年会成为问题!我在1996年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熊希龄传》第八页(2006年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出新版的《熊希龄传》第六页)中,清楚地记载着熊希龄出生于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可是最近北京香山部落的柳哲先生告诉我,已经有人将熊希龄的出生年改成了1869年。不仅一些公开出版物改了(如香港大道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的《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而且一些有可能以后成为文物的碑刻和一些展览陈列也改了(如香山熊希龄墓园的碑文、熊希龄生平事迹展览陈列等)。据柳哲先生发给我的一则信息透露,南开大学出版社所出《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一书,对于熊希龄的出生年,还专门作了这样一个备注说明:
关于熊希龄出生于1869年应予确认。过去有些史料记载有误,误以为是1870年,应予更正。1990年8月15日在湖南省凤凰县召开“纪念熊希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时,熊夫人毛彦文对出生年即有异议,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中也有疑问,都因手头缺少历史证物,不便正式提出,以免影响学术研讨会活动进行。后经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依据《双清集》记载考证,确定为1869年,并已将熊希龄墓志铭重新镌刻予以更正。《双清集》是一本熊希龄诗词集。由北京香山慈幼院1929年印刷出版,由蒙养生廖盛慈题写书名,熊芷作跋,第四校学生金如意楷书石印,是一部为庆祝熊希龄六十诞辰而出版的熊希龄诗词集,是熊希龄出生年月日的亲证。这一考证,得到熊夫人毛彦文的充分的肯定。
这个备注说明所提到的“过去有些史料记载有误”,我不知道指的是过去的哪些史料记载有误?但所称“误以为是1870年,应予更正”,则显然是针对我了,至少也是包括我在内的了。那么我到底有没有“误以为”呢?要不要被“更正”呢?看来这已经不是小问题了。它关系到我这个写《熊希龄传》的,如果连熊希龄的出生年都没弄清楚,那我写的《熊希龄传》还可信吗?因此我必须要站出来说话了。不仅仅是为学术,也是为了自己!正好今年7月23日是我认定的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说他1869年出生的人也许去年就已经纪念过了),前不久我在湖南省图书馆作了一场《走近熊希龄——兼谈我与熊希龄研究》的公益专题讲座,含有缅怀之意;今天再写这篇订正他生年的文字,就权当是纪念文字了!
其实关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早在我的《熊希龄传》出版之前,即1995年12月11日,就有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肖岳岚先生向我写信提出。我找到这封十四年前的信,发现那时候肖先生所说与上述备注说明所透露的信息大致相同。爰将此信转录如下:
秋光教授我兄如握:前接手书,得知阁下正忙于编写《熊传》,我们盼能早日出版,非常感谢!兹有一事相商请考虑予以改正,即熊希龄先生的出生年。根据我们掌握的几件资料,应为同治八年己巳(1869):一、1929年为了庆祝(纪念)熊院长六十诞辰曾出版《双清集》一册。二、香山慈幼院文牍课主任贺槐青(秉钧)曾在《双清集》之扉页上作有批注:“熊公生于同治八年己巳,公元一八六九年也。”而熊公长女熊芷也在《双清集》之尾页作有一篇“跋”,明确记述着:“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诞辰。”三、熊希龄先生与王在湘(梅村,为王春宜之父)同庚,交谊甚笃,互称兄弟,辅助熊公建立和主持香山慈幼院,直至1933年王在湘先生病逝,享年六十四岁。熊公将自备楠木棺送给王在湘享用。四、1990年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毛彦文夫人曾提出过熊公是1869年生,我会因考虑大会的成效问题而未正式提出此事。基于上述各点,我们希望您在《熊传》出版之前,提请您考虑更正,以符合事实。现检附有关资料复印件二份,请察收,并祈见复为祷。顺颂撰安。肖岳岚上。1995-12-11。
再查《双清集》第八页熊公题的一首诗“戊午己未两夏余夫妇避暑香山,驈儿自南方放假来此,追随朝夕,至可乐也。今夏六月二十五日余五十生辰,驈儿香儿共拍照于双清别墅,特题此赠之。”己未与己巳正相差五十年,您手头有《双清集》可以对照一下。岳岚又及。
比较如上备注说明和肖先生来信,我感觉到现今所流布的有关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其根源还是在肖先生这里。肖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他与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诸多长者,如张立志、杨永欣、鲍熙年、王春宜等,对我研究熊希龄和出版《熊希龄集》、《熊希龄传》关怀备至,助力甚多,令我一直心存感念。但肖先生要我将熊希龄的出生年由我过去所认定的1870年“更正”为1869年,我却碍难照办。因为这是学术问题。我不认为熊希龄1870年出生说有误,何来“更正”之必要?记得我当时给肖先生复信解释甚详。我提出了我认为熊希龄1870年出生的四个方面的理由和依据。信是同时寄给肖先生和杨永欣先生二人的(可惜当时未留底稿)。没想到事隔十余年,才发现肖先生并没有接受我当时的解释,他仍然坚持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并且见我不予“更正”,便影响了相关的人出书加以“更正”(如前面备注说明所称)。而且还就近影响了北京香山熊希龄墓园,将墓园中熊希龄的碑文和生平事迹展览陈列都统统加以“更正”了!这不禁让我感到十分吃惊!
质之如上备注说明和肖先生信中关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取证:一是熊芷为其父所编《双清集》中的一些说法;二是相关几个人士的认定。关于第一个方面:《双清集》是1929年熊芷为其父熊希龄所编辑的一部诗词集。熊芷在该集的《跋》中云:“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六秩诞辰……特与外子君复搜集家君所著诗词若干篇,付之枣梨,分赠亲友。”肖先生仅以此一句中“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六秩诞辰”为据,就试图证明熊希龄是1869年出生,这是不确切的。肖先生大概忘记了我们中国民间做生辰寿庆,有所谓“男进女满”的习俗(现今湖南仍然流行这样的习俗),“男进”指的是男人是做虚岁,“女满”指的是女人是做实岁。按照这种习俗,1870年出生的熊希龄,1929年正好是虚岁六十,符合湖南人做寿的习俗。如果熊是1869年出生,那么1929年他就是实岁六十虚岁六十一了,那就是做实而不是做虚了。做实一般是故去的男人才做的,谓之冥龄多少或诞辰多少周年,在生的男人是不做的。只有在生的女人才做实,谓之“女满”。如1926年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五十寿庆,就是做实而不是做虚。朱其慧1896年出生,1926年是实岁五十。当然,有身份地位的女性长者也可以做虚而不做实。如1917年熊希龄为其母在北京做八十寿庆就是做虚。熊母是1838年出生,1917年是虚岁八十。我们在《双清集》中,也还能找到另外一些关于熊希龄寿庆是做虚而不做实的例证。如肖先生信中所列举的“戊午己未两夏余夫妇避暑香山,……今夏六月二十五日余五十生辰”一句,句中的今夏指的是农历己未年即1919年夏季,这一年正好是熊希龄五十虚岁。又《双清集》中有“丙寅六月二十五日为余五七生辰”一句,丙寅为1926年,这一年也正好是熊希龄五十七虚岁。可见《双清集》这部被前文备注说明称作“熊希龄出生年月日的亲证”的书,恰恰是亲证了熊希龄是出生于1870年而不是1869年,他的所有生辰寿庆都是做的虚岁而不是做的实岁!关于第二个方面:肖先生在信中提出有熊希龄夫人毛彦文和熊的同事朋友贺槐青(秉钧)与王在湘(梅村)等人也认为熊希龄是1869年出生。但肖先生信中没有举出这些人所提供的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故也只能是存疑而已。其实我与熊夫人毛彦文先生书信往来有十五年,从未听她就熊希龄的出生年问题向我提出过讨论和质询。我对肖先生说1990年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毛彦文曾提出过熊公是1869年生持怀疑态度,除非毛彦文晚年记忆模糊了,否则她不应该产生这样的错觉。下面的解说将会证实这一点。上述表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是受到质疑的,其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我认为熊希龄出生于1870年之说主要有如下依据:
其一,叶景葵为熊希龄所作《凤凰熊君秉三家传》称熊1937年“患脑溢血逝世,距生于同治庚午六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有八”(见顾廷龙编《叶景葵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二百七十八页)。这里明文指出熊的出生年是“同治庚午”,而这一年只能是1870年!那么叶的说法可信度有多高?请注意,叶与熊生前为知交好友。1944年,毛彦文将熊的全部遗稿托付给了叶景葵,请叶为熊写家传和编集。据叶景葵1944年12月22日为《熊云卿先生法石涛山水卷》题识所记:“秉三没已七年,彦文夫人属余编次家传。先后求得光绪辛卯乡试壬辰会试朱卷齿录,又得其外甥田君手抄熊氏家谱,参互考证。”(见《双清遗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年4月版,第21页。)可见,叶是查阅过由熊希龄的外甥田学曾(按田为沈从文的姐夫)提传给他的熊氏家谱的,而所写的又是熊的家传,他不会而且也不应该将熊希龄的出生年弄错。
其二,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后,湖南省政府曾呈中央予以公葬。以湖南各界熊希龄先生追悼会名义所撰的《熊秉三先生传略》,即谓“先生生于清同治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年六十有八。”(见周秋光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第四百六十八页)。又1938年4月3日熊秉三先生追悼会筹备处编印的《熊秉三先生事略》也谓熊1937年12月25日“卒旅次,享年六十有八”(见《熊秉三先生遗像遗墨事略》。湖南图书馆藏件)。1948年1月3日,胡适在《华北日报》撰《纪念熊秉三先生》一文,谓“秉三先生死在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还不满六十八岁”。(见周秋光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第三十四页)。这几处熊希龄享年或还不满六十八岁的记载,都只能表明熊希龄是1870年出生。如果他是1869年出生,那他享年就应是六十九而不是六十八岁了。
其三,熊希龄1926年为夫人朱其慧所作《丙寅十月二十九日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赋赠》一长篇叙事诗中,有“己丑我方冠”一句(见《双清集》第三十二页)。己丑年为1889年,时熊希龄年方二十,故可称“方冠”。如果是1869年岁出生,虚岁已二十一,就不适合用“方冠”这样的词了。又叶景葵在前述《熊云卿先生法石涛山水卷》题识中,称“此卷作于辛巳,秉三方十二岁,尚未入泮”(见《双清遗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年4月版,第二十一页)。辛巳为1881年,1870年出生的熊希龄到这一年是十二岁。如果1869年出生,那就是十三岁了。
其四,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官员履历单》中,有1910年8月熊希龄的履历单,其中所填年龄为“现年三十九岁”(见《清官员履历单选登》,刊《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第,四十二页)。这里显系有误。因为按虚岁填,熊1910年应为四十一岁,按实岁也是四十岁了。但与1869年出生的梁士诒所填作比较,梁比熊年长一岁,填的则为“现年四十岁”,似也可以作为熊1870年出生的佐证。
……
关于熊希龄出生于1869年应予确认。过去有些史料记载有误,误以为是1870年,应予更正。1990年8月15日在湖南省凤凰县召开“纪念熊希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时,熊夫人毛彦文对出生年即有异议,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中也有疑问,都因手头缺少历史证物,不便正式提出,以免影响学术研讨会活动进行。后经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依据《双清集》记载考证,确定为1869年,并已将熊希龄墓志铭重新镌刻予以更正。《双清集》是一本熊希龄诗词集。由北京香山慈幼院1929年印刷出版,由蒙养生廖盛慈题写书名,熊芷作跋,第四校学生金如意楷书石印,是一部为庆祝熊希龄六十诞辰而出版的熊希龄诗词集,是熊希龄出生年月日的亲证。这一考证,得到熊夫人毛彦文的充分的肯定。
这个备注说明所提到的“过去有些史料记载有误”,我不知道指的是过去的哪些史料记载有误?但所称“误以为是1870年,应予更正”,则显然是针对我了,至少也是包括我在内的了。那么我到底有没有“误以为”呢?要不要被“更正”呢?看来这已经不是小问题了。它关系到我这个写《熊希龄传》的,如果连熊希龄的出生年都没弄清楚,那我写的《熊希龄传》还可信吗?因此我必须要站出来说话了。不仅仅是为学术,也是为了自己!正好今年7月23日是我认定的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说他1869年出生的人也许去年就已经纪念过了),前不久我在湖南省图书馆作了一场《走近熊希龄——兼谈我与熊希龄研究》的公益专题讲座,含有缅怀之意;今天再写这篇订正他生年的文字,就权当是纪念文字了!
其实关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早在我的《熊希龄传》出版之前,即1995年12月11日,就有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肖岳岚先生向我写信提出。我找到这封十四年前的信,发现那时候肖先生所说与上述备注说明所透露的信息大致相同。爰将此信转录如下:
秋光教授我兄如握:前接手书,得知阁下正忙于编写《熊传》,我们盼能早日出版,非常感谢!兹有一事相商请考虑予以改正,即熊希龄先生的出生年。根据我们掌握的几件资料,应为同治八年己巳(1869):一、1929年为了庆祝(纪念)熊院长六十诞辰曾出版《双清集》一册。二、香山慈幼院文牍课主任贺槐青(秉钧)曾在《双清集》之扉页上作有批注:“熊公生于同治八年己巳,公元一八六九年也。”而熊公长女熊芷也在《双清集》之尾页作有一篇“跋”,明确记述着:“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诞辰。”三、熊希龄先生与王在湘(梅村,为王春宜之父)同庚,交谊甚笃,互称兄弟,辅助熊公建立和主持香山慈幼院,直至1933年王在湘先生病逝,享年六十四岁。熊公将自备楠木棺送给王在湘享用。四、1990年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毛彦文夫人曾提出过熊公是1869年生,我会因考虑大会的成效问题而未正式提出此事。基于上述各点,我们希望您在《熊传》出版之前,提请您考虑更正,以符合事实。现检附有关资料复印件二份,请察收,并祈见复为祷。顺颂撰安。肖岳岚上。1995-12-11。
再查《双清集》第八页熊公题的一首诗“戊午己未两夏余夫妇避暑香山,驈儿自南方放假来此,追随朝夕,至可乐也。今夏六月二十五日余五十生辰,驈儿香儿共拍照于双清别墅,特题此赠之。”己未与己巳正相差五十年,您手头有《双清集》可以对照一下。岳岚又及。
比较如上备注说明和肖先生来信,我感觉到现今所流布的有关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其根源还是在肖先生这里。肖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他与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诸多长者,如张立志、杨永欣、鲍熙年、王春宜等,对我研究熊希龄和出版《熊希龄集》、《熊希龄传》关怀备至,助力甚多,令我一直心存感念。但肖先生要我将熊希龄的出生年由我过去所认定的1870年“更正”为1869年,我却碍难照办。因为这是学术问题。我不认为熊希龄1870年出生说有误,何来“更正”之必要?记得我当时给肖先生复信解释甚详。我提出了我认为熊希龄1870年出生的四个方面的理由和依据。信是同时寄给肖先生和杨永欣先生二人的(可惜当时未留底稿)。没想到事隔十余年,才发现肖先生并没有接受我当时的解释,他仍然坚持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并且见我不予“更正”,便影响了相关的人出书加以“更正”(如前面备注说明所称)。而且还就近影响了北京香山熊希龄墓园,将墓园中熊希龄的碑文和生平事迹展览陈列都统统加以“更正”了!这不禁让我感到十分吃惊!
质之如上备注说明和肖先生信中关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取证:一是熊芷为其父所编《双清集》中的一些说法;二是相关几个人士的认定。关于第一个方面:《双清集》是1929年熊芷为其父熊希龄所编辑的一部诗词集。熊芷在该集的《跋》中云:“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六秩诞辰……特与外子君复搜集家君所著诗词若干篇,付之枣梨,分赠亲友。”肖先生仅以此一句中“己巳六月二十五日为家君六秩诞辰”为据,就试图证明熊希龄是1869年出生,这是不确切的。肖先生大概忘记了我们中国民间做生辰寿庆,有所谓“男进女满”的习俗(现今湖南仍然流行这样的习俗),“男进”指的是男人是做虚岁,“女满”指的是女人是做实岁。按照这种习俗,1870年出生的熊希龄,1929年正好是虚岁六十,符合湖南人做寿的习俗。如果熊是1869年出生,那么1929年他就是实岁六十虚岁六十一了,那就是做实而不是做虚了。做实一般是故去的男人才做的,谓之冥龄多少或诞辰多少周年,在生的男人是不做的。只有在生的女人才做实,谓之“女满”。如1926年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五十寿庆,就是做实而不是做虚。朱其慧1896年出生,1926年是实岁五十。当然,有身份地位的女性长者也可以做虚而不做实。如1917年熊希龄为其母在北京做八十寿庆就是做虚。熊母是1838年出生,1917年是虚岁八十。我们在《双清集》中,也还能找到另外一些关于熊希龄寿庆是做虚而不做实的例证。如肖先生信中所列举的“戊午己未两夏余夫妇避暑香山,……今夏六月二十五日余五十生辰”一句,句中的今夏指的是农历己未年即1919年夏季,这一年正好是熊希龄五十虚岁。又《双清集》中有“丙寅六月二十五日为余五七生辰”一句,丙寅为1926年,这一年也正好是熊希龄五十七虚岁。可见《双清集》这部被前文备注说明称作“熊希龄出生年月日的亲证”的书,恰恰是亲证了熊希龄是出生于1870年而不是1869年,他的所有生辰寿庆都是做的虚岁而不是做的实岁!关于第二个方面:肖先生在信中提出有熊希龄夫人毛彦文和熊的同事朋友贺槐青(秉钧)与王在湘(梅村)等人也认为熊希龄是1869年出生。但肖先生信中没有举出这些人所提供的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故也只能是存疑而已。其实我与熊夫人毛彦文先生书信往来有十五年,从未听她就熊希龄的出生年问题向我提出过讨论和质询。我对肖先生说1990年熊希龄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毛彦文曾提出过熊公是1869年生持怀疑态度,除非毛彦文晚年记忆模糊了,否则她不应该产生这样的错觉。下面的解说将会证实这一点。上述表明,熊希龄1869年出生之说是受到质疑的,其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我认为熊希龄出生于1870年之说主要有如下依据:
其一,叶景葵为熊希龄所作《凤凰熊君秉三家传》称熊1937年“患脑溢血逝世,距生于同治庚午六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有八”(见顾廷龙编《叶景葵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二百七十八页)。这里明文指出熊的出生年是“同治庚午”,而这一年只能是1870年!那么叶的说法可信度有多高?请注意,叶与熊生前为知交好友。1944年,毛彦文将熊的全部遗稿托付给了叶景葵,请叶为熊写家传和编集。据叶景葵1944年12月22日为《熊云卿先生法石涛山水卷》题识所记:“秉三没已七年,彦文夫人属余编次家传。先后求得光绪辛卯乡试壬辰会试朱卷齿录,又得其外甥田君手抄熊氏家谱,参互考证。”(见《双清遗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年4月版,第21页。)可见,叶是查阅过由熊希龄的外甥田学曾(按田为沈从文的姐夫)提传给他的熊氏家谱的,而所写的又是熊的家传,他不会而且也不应该将熊希龄的出生年弄错。
其二,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后,湖南省政府曾呈中央予以公葬。以湖南各界熊希龄先生追悼会名义所撰的《熊秉三先生传略》,即谓“先生生于清同治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年六十有八。”(见周秋光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第四百六十八页)。又1938年4月3日熊秉三先生追悼会筹备处编印的《熊秉三先生事略》也谓熊1937年12月25日“卒旅次,享年六十有八”(见《熊秉三先生遗像遗墨事略》。湖南图书馆藏件)。1948年1月3日,胡适在《华北日报》撰《纪念熊秉三先生》一文,谓“秉三先生死在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还不满六十八岁”。(见周秋光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9月版,第三十四页)。这几处熊希龄享年或还不满六十八岁的记载,都只能表明熊希龄是1870年出生。如果他是1869年出生,那他享年就应是六十九而不是六十八岁了。
其三,熊希龄1926年为夫人朱其慧所作《丙寅十月二十九日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赋赠》一长篇叙事诗中,有“己丑我方冠”一句(见《双清集》第三十二页)。己丑年为1889年,时熊希龄年方二十,故可称“方冠”。如果是1869年岁出生,虚岁已二十一,就不适合用“方冠”这样的词了。又叶景葵在前述《熊云卿先生法石涛山水卷》题识中,称“此卷作于辛巳,秉三方十二岁,尚未入泮”(见《双清遗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8年4月版,第二十一页)。辛巳为1881年,1870年出生的熊希龄到这一年是十二岁。如果1869年出生,那就是十三岁了。
其四,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官员履历单》中,有1910年8月熊希龄的履历单,其中所填年龄为“现年三十九岁”(见《清官员履历单选登》,刊《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第,四十二页)。这里显系有误。因为按虚岁填,熊1910年应为四十一岁,按实岁也是四十岁了。但与1869年出生的梁士诒所填作比较,梁比熊年长一岁,填的则为“现年四十岁”,似也可以作为熊1870年出生的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