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江山,美的书写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江山,书写,读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3 14:38
一部中国历史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史记》是一种写法,《资治通鉴》又是一种写法;一部中国历史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鲁迅读史,读出“吃人”二字,厚黑教主李宗吾读史,读出“厚黑”两言,黄炎培读史,读出“兴衰周期率”……
《文化的江山》则以自己的学术姿态,重新阅读与书写中国历史。
这一写,中国的历史不再是帝王的家谱。作者言:“两千多年来,历史已习惯于用王朝为中国命名,久而久之,忘了中国本身,以为王朝就是中国。唯有在王朝崩溃时,才发现它只是过客。可过客反客为主,居然以王朝取代中国,形成了王朝中国。”中国历史的书写,多是王朝史观,立足于官本位,往往以王朝兴衰为主线,以帝王为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非是杀伐征战,争权夺利,结果是改朝换代,成王败寇。那是帝王的历史、权力的历史、权谋的历史,几乎都是阴暗的历史。社会腐败,王朝丑陋,坏世界的受害者往往是单纯而无力的老百姓。这样的历史,遮蔽了文化的中国(至少是部分地扭曲了中国),越读越沉重,越读越丧气,让无数英雄气馁。这样的历史,还往往读得许多人产生“帝王梦”,以为自己也可以取而代之,生出妄想,做些怪异举动,制造出更多是非,往已经黑的王朝上再抹一把黑,黑上加黑,黑得透不出一丝光来。
书写归书写,误读归误读。中华美的思想文化,始终贯通于大好江山之中。文化是中国的富贵血脉。从本质上讲,历史附丽于江山,而不是王朝。作者与王朝挥手再见,“透过王朝中国去看文化中国,不光要去三代之时的中原,去看盛开的王权之花,品味丰硕的王朝之果,还要去长江流域看看那里的方国,尤其要去江南,看看吴城文化里的那只虎,我们不光是龙的子孙,还是虎的后裔”。作者游于山水之间,以文化为尊、为价值判断来写中国历史,将许多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王朝史中的主角——皇帝等权贵之类,淡出了中国历史,如果他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只能靠边稍息;即是写帝王,注重的也是帝王的文化作为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有功者、有诗性者,则成为江山的主角、历史的主角。中国的江山,不再是帝王的江山、权谋的平台。作者书写出了一个天地之美、山川之美、人格之美、文化之美的中国。在作者笔下,“汉朝亡了,中国未亡,王朝中国解体了,文化中国高扬”。“不管王朝如何循环,文化中国都在进展”:五胡乱华,乱了王朝,而中国依然挺立,结果是北朝胡族被汉化了;后来,辽、金、元、清相继入主,建立王朝,同样被汉化了——被中华文化“化”了。正是文化超越王朝更替,成为中国一脉相承的主线。作者宣言:“自三代以来,中国何曾亡过?又何曾分裂?……文化中国,本来就统一,无论治乱或者兴亡,都不曾改变,统一与分裂,乃对王朝而言,不是对文化中国来说的。我民族,能历五千年而不衰,就因为在王朝中国以外,还有文化中国在,在我国之本体,不仅以国土为安身根本,更以历史为立命依据。”正是:方死方生,死的是王朝中国,生的是文化中国;思想征服了王朝,文化统治着江山。作者书写了一个不同于王权王朝话语下的“我的祖国”。
这一写,中国的江山闪烁着文化的美丽和思想的光辉。作者以审美之境界、形而上之法眼,阅读中华大好江山,进行了一番“故国神游”。天地之利,山河之势,四时之变,以及中国美的水土、美的风物、美的女人、美的文人、美的少年、美的英雄、美的战士、美的情义、美的行动、美的思想、美的人格……美的历程,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春江花月打底子的江山。作者不重帝王重文化,文笔跟着美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以及担当文化载体的植物、动物。那真是:英雄放达诗意,枭雄率性不羁,山水充溢文化,“郁郁乎文哉”!作者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万山不许一溪奔”、“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压力与阻力,但真理之溪文明之溪文化之溪谁也挡不住,最终是“溪花溪水一样春”,“堂堂溪水出前村”。正如作者说“礼崩乐坏了,还有诗。让诗把我们带到内心,用爱克服政治的阴沉,让诗把我们带到本性,从人性中放出孝的光明。”中国文化天长地久,不会变老,永远没有皱纹……
这一写,就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强调。作者有一双老吏断狱之眼,常常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如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作者认为:今本《道德经》上、下篇是老子在秦岭那一边的著作,也就是他西出函谷关隐退之前的著作;而《老莱子》十五篇,则是老子隐居之前在淮河流域下游这一段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在秦岭淮河一线,朝东西方两个方向发展。向东方发展的是庄子,他接着老子在淮河下游一带隐居,发展了老子隐士的路线,走向神仙;向西方发展的是韩非,他发展了老子的史官路线,走向王权”。再比如,我们在教科文中灌输的被称为“农民起义”的具有“革命”性质的“陈胜、吴广起义”,作者提出了自己全新的学术见解。书中分析秦末形势,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趋炎附势的博士儒”和“抱残守缺、持不同政见的隐士儒”都混不下去了,这两支儒者纷纷进入“革命儒”的队伍,而陈胜、吴广起义则是“儒学运动与农民起义相结合”,进而,作者发现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凡以武力并天下,以阴谋篡王权者,其国早夭,秦与隋二世而亡,西晋亦一短命之侏儒;而以革命取天下者,皆有数百年国运。而革命的模式,就是儒学运动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再比如,对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作者另有一番解读:通过这条路,东方的丝绸向西方而去,西域的玉石向东方而去,西方中心主义者把它称为“丝绸之路”,而站在中国化的立场上,以世界眼光看去,应该为它命名为“玉帛之路”。再比如,作者对殷人卜辞里出现的“虎方”的挖掘、畅想与书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北方正统的“龙凤之姿”之外的氤氲江南“虎方国”的气韵,虎将、虎踞、虎威、虎气、虎魂,真是虎虎生气。再比如,被雷海宗认为是“四千年中国历史”分界的“淝水之战”,作者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淝水之战并非王朝之战,而是文明抗战”,是“蛮族之王与美的战士对决”,“淝水之战,没有计,只有美”,等等。这些论点都成一家之言,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进而产生深入阅读与探索的兴趣。
这一写,许多“正史”上可恶的人物和事件成为“文化史”有趣味的人事。作者以文化关怀审视历史人物及事件,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则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比如说幽王和褒姒。作者评价幽王对褒姒的爱:“一个王者,还能真心的爱,这本就很难得,占有美,是王的本分,而让美自由,跟着美走,就与王背道而驰了。试想一想吧,他用了多少岁月来陪伴这么一个不笑的女人,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可想而知,他内心有多么温柔。”“王,是他的命,不是他的选择;美是他的选择,却要了他的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啊!他跟着美走,在美人那儿,找到了自我。”那个褒姒的笑,人们都知道她一笑灭国,所谓“周以太姒而兴,以褒姒而亡”,“赫赫宗周,褒姒亡之”。在文化视野之下,作者认为“她那天真无邪的一笑啊,堪称历史的孤品”,“她以一笑,解放了她的君王,使他从平庸中站立起来了,居然冲天一笑,把玩诸侯。没有这一笑,他可能活得长久,但他在历史上将化为乌有。她那一笑,是历史的拐点,没想到,貌似强大的王朝,竟然难以承命”……作者感叹道:“历史啊,要有文、武、周公那样的思之雷鸣,也要听到天真的笑声,我们听够了历史上的忧患之声,还有皇皇诗文中的悲吟,可谁曾听够了笑声?”作者这本书,就让读者听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清纯明静的笑声。
这一写,中国历史上许多被长期忽视的“小人物”在历史的视野里脱颖而出。在以往史家寥寥数语、潦草几笔处,作者有大的发现、深的挖掘和浓笔书写。比如,孔子的八世孙孔甲,参加了陈胜、吴广起义。史书上说,孔甲“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作者认为,这场起义,陈涉代表农民,孔甲代表儒者;孔甲是“孔氏家族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作者高度评说孔甲的意义,进而以“飞蛙”作喻,大书一笔:
此前孔门,皆革命之鸣蛙,百家争鸣时,鸣出儒家。
“焚坑”之后,鸣蛙无声,万籁寂静时,蛙儿飞矣……
向着革命飞去!那飞蛙呀,就是孔甲。鸣蛙,是常有之蛙,耳得之,为蛙之实然者,而飞蛙,乃无常之蛙,于一刹那,起飞了!
……于是古池之上,扑通一声响!飞蛙跃入,猝然破寂,天地因之变色,世界为之惊栗。
那是死!一响之余,复归于寂,此乃英雄之历史。
从此,儒学运动,从鸣蛙转向飞蛙,投入革命洪流了。
历史啊,你低估了孔甲他那决然的一飞呀!
孟子是王道之鸣蛙,而他则是革命的飞蛙。
若无他那舍命一飞呀,试问孔子如何能圣化?
从故纸堆里走出来,从礼仪教条中走出来,与农民起义相结合,他开启了儒学运动的新方向,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路径。
与农民共患难,同生死,这在儒家,是第一次。
这样的见识,这样的文笔,让我们认识了孔子家族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人物:孔甲!
这一写,写得鸟语花香,诗情画意。尽管文化中国里的思想交锋有时也是惊心动魄,孔子诛少正卯,孟子辟杨、墨,荀子非十二子等等,但比王朝中的阴谋诡计,战场中的动辄“坑杀”几十万,真是天上地下,云泥之间!作者效仿司马迁,用绚丽至极的文字,尽其高扬之能事,以亦诗亦歌亦论亦散文的笔法写美的江山,读起来,时而想要浮一大白!再浮一大白!
这一写,让我们在美好的享受中对文化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满怀信心。十九世纪的神学大师安多尼讲学时爱用一句话作开场白:“学问若不转向爱,有何价值。”套用这句话,读史、写史,如果不能让人产生爱,产生希望,要史何用。
回忆和书写文化的江山,是为了收拾和重建文化的江山。我们的历史书写,爱写改朝换代,爱写帝王将相,爱写牛鬼蛇神,爱写阴谋诡计……本来已经偏离。再看眼下情形,喧喧嚷嚷,戏说历史,淡漠文化,已是家常便饭。更何况,当下世界,“举世攘攘,皆为利往”,崇拜金钱,物欲横流。偌大疆土上,伪文化、洋文化、以丑为美的文化、做小的文化、为经济搭台的文化……甚为流行。看似热闹,其实已是断垣残壁,鬼影幢幢。但是,不必悲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有真正的文化中国在,一切都在。真正的抗战者是文化,最后的胜利者是文化。文化的中国,历来都是以文化出征,用思想收复失地。或许,《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通过对历史的重写,召唤我们:以天下情怀、共和气象,强大而谦卑的姿态,吸纳人类普世价值,弘扬我族核心价值,为美的中国文化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
《文化的江山》则以自己的学术姿态,重新阅读与书写中国历史。
这一写,中国的历史不再是帝王的家谱。作者言:“两千多年来,历史已习惯于用王朝为中国命名,久而久之,忘了中国本身,以为王朝就是中国。唯有在王朝崩溃时,才发现它只是过客。可过客反客为主,居然以王朝取代中国,形成了王朝中国。”中国历史的书写,多是王朝史观,立足于官本位,往往以王朝兴衰为主线,以帝王为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非是杀伐征战,争权夺利,结果是改朝换代,成王败寇。那是帝王的历史、权力的历史、权谋的历史,几乎都是阴暗的历史。社会腐败,王朝丑陋,坏世界的受害者往往是单纯而无力的老百姓。这样的历史,遮蔽了文化的中国(至少是部分地扭曲了中国),越读越沉重,越读越丧气,让无数英雄气馁。这样的历史,还往往读得许多人产生“帝王梦”,以为自己也可以取而代之,生出妄想,做些怪异举动,制造出更多是非,往已经黑的王朝上再抹一把黑,黑上加黑,黑得透不出一丝光来。
书写归书写,误读归误读。中华美的思想文化,始终贯通于大好江山之中。文化是中国的富贵血脉。从本质上讲,历史附丽于江山,而不是王朝。作者与王朝挥手再见,“透过王朝中国去看文化中国,不光要去三代之时的中原,去看盛开的王权之花,品味丰硕的王朝之果,还要去长江流域看看那里的方国,尤其要去江南,看看吴城文化里的那只虎,我们不光是龙的子孙,还是虎的后裔”。作者游于山水之间,以文化为尊、为价值判断来写中国历史,将许多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王朝史中的主角——皇帝等权贵之类,淡出了中国历史,如果他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只能靠边稍息;即是写帝王,注重的也是帝王的文化作为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有功者、有诗性者,则成为江山的主角、历史的主角。中国的江山,不再是帝王的江山、权谋的平台。作者书写出了一个天地之美、山川之美、人格之美、文化之美的中国。在作者笔下,“汉朝亡了,中国未亡,王朝中国解体了,文化中国高扬”。“不管王朝如何循环,文化中国都在进展”:五胡乱华,乱了王朝,而中国依然挺立,结果是北朝胡族被汉化了;后来,辽、金、元、清相继入主,建立王朝,同样被汉化了——被中华文化“化”了。正是文化超越王朝更替,成为中国一脉相承的主线。作者宣言:“自三代以来,中国何曾亡过?又何曾分裂?……文化中国,本来就统一,无论治乱或者兴亡,都不曾改变,统一与分裂,乃对王朝而言,不是对文化中国来说的。我民族,能历五千年而不衰,就因为在王朝中国以外,还有文化中国在,在我国之本体,不仅以国土为安身根本,更以历史为立命依据。”正是:方死方生,死的是王朝中国,生的是文化中国;思想征服了王朝,文化统治着江山。作者书写了一个不同于王权王朝话语下的“我的祖国”。
这一写,中国的江山闪烁着文化的美丽和思想的光辉。作者以审美之境界、形而上之法眼,阅读中华大好江山,进行了一番“故国神游”。天地之利,山河之势,四时之变,以及中国美的水土、美的风物、美的女人、美的文人、美的少年、美的英雄、美的战士、美的情义、美的行动、美的思想、美的人格……美的历程,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是春江花月打底子的江山。作者不重帝王重文化,文笔跟着美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以及担当文化载体的植物、动物。那真是:英雄放达诗意,枭雄率性不羁,山水充溢文化,“郁郁乎文哉”!作者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万山不许一溪奔”、“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压力与阻力,但真理之溪文明之溪文化之溪谁也挡不住,最终是“溪花溪水一样春”,“堂堂溪水出前村”。正如作者说“礼崩乐坏了,还有诗。让诗把我们带到内心,用爱克服政治的阴沉,让诗把我们带到本性,从人性中放出孝的光明。”中国文化天长地久,不会变老,永远没有皱纹……
这一写,就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强调。作者有一双老吏断狱之眼,常常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如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作者认为:今本《道德经》上、下篇是老子在秦岭那一边的著作,也就是他西出函谷关隐退之前的著作;而《老莱子》十五篇,则是老子隐居之前在淮河流域下游这一段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在秦岭淮河一线,朝东西方两个方向发展。向东方发展的是庄子,他接着老子在淮河下游一带隐居,发展了老子隐士的路线,走向神仙;向西方发展的是韩非,他发展了老子的史官路线,走向王权”。再比如,我们在教科文中灌输的被称为“农民起义”的具有“革命”性质的“陈胜、吴广起义”,作者提出了自己全新的学术见解。书中分析秦末形势,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趋炎附势的博士儒”和“抱残守缺、持不同政见的隐士儒”都混不下去了,这两支儒者纷纷进入“革命儒”的队伍,而陈胜、吴广起义则是“儒学运动与农民起义相结合”,进而,作者发现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凡以武力并天下,以阴谋篡王权者,其国早夭,秦与隋二世而亡,西晋亦一短命之侏儒;而以革命取天下者,皆有数百年国运。而革命的模式,就是儒学运动与农民起义相结合。”再比如,对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作者另有一番解读:通过这条路,东方的丝绸向西方而去,西域的玉石向东方而去,西方中心主义者把它称为“丝绸之路”,而站在中国化的立场上,以世界眼光看去,应该为它命名为“玉帛之路”。再比如,作者对殷人卜辞里出现的“虎方”的挖掘、畅想与书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北方正统的“龙凤之姿”之外的氤氲江南“虎方国”的气韵,虎将、虎踞、虎威、虎气、虎魂,真是虎虎生气。再比如,被雷海宗认为是“四千年中国历史”分界的“淝水之战”,作者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淝水之战并非王朝之战,而是文明抗战”,是“蛮族之王与美的战士对决”,“淝水之战,没有计,只有美”,等等。这些论点都成一家之言,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进而产生深入阅读与探索的兴趣。
这一写,许多“正史”上可恶的人物和事件成为“文化史”有趣味的人事。作者以文化关怀审视历史人物及事件,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则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比如说幽王和褒姒。作者评价幽王对褒姒的爱:“一个王者,还能真心的爱,这本就很难得,占有美,是王的本分,而让美自由,跟着美走,就与王背道而驰了。试想一想吧,他用了多少岁月来陪伴这么一个不笑的女人,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可想而知,他内心有多么温柔。”“王,是他的命,不是他的选择;美是他的选择,却要了他的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啊!他跟着美走,在美人那儿,找到了自我。”那个褒姒的笑,人们都知道她一笑灭国,所谓“周以太姒而兴,以褒姒而亡”,“赫赫宗周,褒姒亡之”。在文化视野之下,作者认为“她那天真无邪的一笑啊,堪称历史的孤品”,“她以一笑,解放了她的君王,使他从平庸中站立起来了,居然冲天一笑,把玩诸侯。没有这一笑,他可能活得长久,但他在历史上将化为乌有。她那一笑,是历史的拐点,没想到,貌似强大的王朝,竟然难以承命”……作者感叹道:“历史啊,要有文、武、周公那样的思之雷鸣,也要听到天真的笑声,我们听够了历史上的忧患之声,还有皇皇诗文中的悲吟,可谁曾听够了笑声?”作者这本书,就让读者听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清纯明静的笑声。
这一写,中国历史上许多被长期忽视的“小人物”在历史的视野里脱颖而出。在以往史家寥寥数语、潦草几笔处,作者有大的发现、深的挖掘和浓笔书写。比如,孔子的八世孙孔甲,参加了陈胜、吴广起义。史书上说,孔甲“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作者认为,这场起义,陈涉代表农民,孔甲代表儒者;孔甲是“孔氏家族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作者高度评说孔甲的意义,进而以“飞蛙”作喻,大书一笔:
此前孔门,皆革命之鸣蛙,百家争鸣时,鸣出儒家。
“焚坑”之后,鸣蛙无声,万籁寂静时,蛙儿飞矣……
向着革命飞去!那飞蛙呀,就是孔甲。鸣蛙,是常有之蛙,耳得之,为蛙之实然者,而飞蛙,乃无常之蛙,于一刹那,起飞了!
……于是古池之上,扑通一声响!飞蛙跃入,猝然破寂,天地因之变色,世界为之惊栗。
那是死!一响之余,复归于寂,此乃英雄之历史。
从此,儒学运动,从鸣蛙转向飞蛙,投入革命洪流了。
历史啊,你低估了孔甲他那决然的一飞呀!
孟子是王道之鸣蛙,而他则是革命的飞蛙。
若无他那舍命一飞呀,试问孔子如何能圣化?
从故纸堆里走出来,从礼仪教条中走出来,与农民起义相结合,他开启了儒学运动的新方向,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路径。
与农民共患难,同生死,这在儒家,是第一次。
这样的见识,这样的文笔,让我们认识了孔子家族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人物:孔甲!
这一写,写得鸟语花香,诗情画意。尽管文化中国里的思想交锋有时也是惊心动魄,孔子诛少正卯,孟子辟杨、墨,荀子非十二子等等,但比王朝中的阴谋诡计,战场中的动辄“坑杀”几十万,真是天上地下,云泥之间!作者效仿司马迁,用绚丽至极的文字,尽其高扬之能事,以亦诗亦歌亦论亦散文的笔法写美的江山,读起来,时而想要浮一大白!再浮一大白!
这一写,让我们在美好的享受中对文化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满怀信心。十九世纪的神学大师安多尼讲学时爱用一句话作开场白:“学问若不转向爱,有何价值。”套用这句话,读史、写史,如果不能让人产生爱,产生希望,要史何用。
回忆和书写文化的江山,是为了收拾和重建文化的江山。我们的历史书写,爱写改朝换代,爱写帝王将相,爱写牛鬼蛇神,爱写阴谋诡计……本来已经偏离。再看眼下情形,喧喧嚷嚷,戏说历史,淡漠文化,已是家常便饭。更何况,当下世界,“举世攘攘,皆为利往”,崇拜金钱,物欲横流。偌大疆土上,伪文化、洋文化、以丑为美的文化、做小的文化、为经济搭台的文化……甚为流行。看似热闹,其实已是断垣残壁,鬼影幢幢。但是,不必悲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有真正的文化中国在,一切都在。真正的抗战者是文化,最后的胜利者是文化。文化的中国,历来都是以文化出征,用思想收复失地。或许,《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通过对历史的重写,召唤我们:以天下情怀、共和气象,强大而谦卑的姿态,吸纳人类普世价值,弘扬我族核心价值,为美的中国文化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