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摘 要】 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关注人的发展,塑造人的心灵,培育健全人格,提高语文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人文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7)04-0001-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也曾说过:“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必须注重人文性。下面就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表现为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而造成人文价值的失落、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的的种种问题,使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因为语文课程丰富、厚实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不同的,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就会对文学作品有所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人文的熏陶。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就是语文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

因为语文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所以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探究新知,共同开发创新课程资源。师生互动成了师生交往的前提,师生交往又是学生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的过程,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亲切的态度激励和夸奖学生,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在师生关系密切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伴随着人文素养的获得,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二、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以及“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教学目标,应采取如下基本策略。(一)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新课程教育理念则是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诚然,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上才能自由地飞翔,所以语文教育要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就要容忍他们“出格”,鼓励他们质疑追问的勇气,培养他们思考、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关爱和激励学生,使学生人格得到尊重,精神得到鼓舞,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师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是充满人文教育,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人文教育余地更大。因为语文教学一旦向生活开放,它就可以让广大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找回学习的信心。教师可通过诗歌朗诵、演课本剧、文学鉴赏、书法、拍摄电视作文、演讲、辩论、办报刊、采访、主持、参观、调查等语文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爱心。

(三)挖掘教材,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教材本身便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高尚人格的榜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安邦的胸怀;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谭嗣同甘愿用热血唤起民众改革之心的感人肺腑的牺牲精神;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炽热坚贞;鲁迅在危难之际仍关心进步青年阿累的高尚品质;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痴迷、顽强的意志、不慕虚荣、甘于宁静、淡泊名利的品格;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梵高为艺术献身精神等一系列事迹。古往今来,伟大人格的典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使他们感动、敬仰,在潜移默化之中完善自我,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

(四)用心朗读,感悟语言美

语文本身就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本的,语言本身承载了太博大、太深邃的人文精神。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章意境的优美雄浑、和谐的音韵、优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等,感受语言的各式各样的美。因此,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和学习,就是张扬人文精神的最有效措施。学生一旦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会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人类文明的精华才会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进而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

(五)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的阅读是一个情境,一个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正所谓“一字一句总关情”。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审美情境,激发美的情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真正领悟高尚、真挚的情感之美,逼真、传神的形象之美,深刻、缜密的真理之美,新颖、巧妙的艺术形式之美。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不妨借助音乐,通过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创设一个“遍地月华清浑”的特定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会带着一种对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跟随作者体验一种人生的况味。

(六)以作文为载体,塑造学生心灵

作文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培养情感饱满、思想敏锐活跃、人生境界崇高的世纪新人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却沦为工具性、纯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文道背向,人文分离。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作文与学做人原本是水乳交融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可根据一定阶段学生思想实际,选材拟题,让学生在作文中自塑,就可以达到“文如其人”、规范其思想行为、培育其人格精神的目的。如以《母爱深深似小河》、《亲情无价》等主题,培养学生博大深厚的仁爱心肠。

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而不应该用一种模式把所有的学生都打造成一种“品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在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这样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上,他能够自己做主。(敖政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