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使教育变得深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7)04-0010-02

人类学家福特斯说:“仪式是一种卓越的交流形式。”[1]它就像一场心旷神怡的游戏,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细腻而又富足的感知。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画家常年流浪于世界各地,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她的画作极其富有灵性,时常让人觉得震撼,人们夸奖她有一颗感情充沛的心。她说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她的妈妈。她妈妈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每年要收集桂花酿酒、要为她绣漂亮的衣服、做好看的小点心,经常在日常生活之外变出许多乐趣和情调来。也只有这样富有仪式感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拥有丰富感情的孩子来。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诗意,也需要郑重,富有仪式感的生活不仅打破了无趣,也教会了孩子感恩和情趣。除了脚下的土地和眼前的苟且,孩子还应该学会眺望星空,吟唱诗和远方。

目前我国面临着两大教育难题:第一,长期以来的分科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学校从建立之初到今天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像野外生存、人际关系、养育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的核心始终是知识的传承和智力的发展。第二,理论传授为主,学生实践能力差。学生们只是被关在教室里,机械地记笔记,关心哪个要点会在期末考试中出现。可是就算把所有的要点都背到烂熟于心又如何呢?比如让孩子们自行设计一个科学小实验,他们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可真到施行起来却又显得束手束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办了一所将生活技能融入学校教育的实验学校。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综合知识和生活技能。最后结果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远远好于传统学校的教育。虽然杜威的实验学校只存在了八年,最后还是无疾而终,但我们不妨继续他的思路,换个角度来开药方。我们把教育还原于生活,重新剖析生活中的教育形式,解读它的教育功能。[2]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这所学校无一例外也很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甚至整个乡镇内教师的流动都是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分配任教地点。教师教学的压力无疑是千斤顶,每到学期末所有被要求成绩考核的教师都殚精竭力。每年的冬季运动会早晨我们会有一个鼓舞士气的开幕仪式。然而,为了能省出时间让所有教师投身教学工作,2015年冬运会时校长吩咐我省去运动会开幕式,直接进行比赛。

在跳绳比赛进行到一半时,有个低年级的孩子突然问我:“老师,这是正式的比赛了吗?”每年的运动会都那么盛大,然而,那一年孩子居然认为是赛前练习。孩子稚嫩的提问不禁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省。学校里为数不多的活动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如果教育者还无情将它删除,那就是剥夺了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

仪式是文化的重要元素,这种看似没有实用价值的行为举动,却是一个群体必须的。特定的仪式赋予一个群体独特的特征,有助于增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群体的团结和凝聚力,完全缺乏仪式的社会如同浮萍,难以产生归属感和集体感。一个不起眼的运动会开幕仪式,可以让孩子们在集体风采展示中凝心聚力,紧紧团结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学习到每个活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精心策划和准备的。这是孩子们亲自参与的活动,没有了开幕式整个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就大打折扣,原本一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会就变成了火药味浓溢的博弈。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如果他每次遇到对手都要拼个你死我活,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策略。失败者可能会受伤,甚至会死去。战斗对于胜利者也是代价沉重。胜利者也可能会受伤,而且还要把非常珍贵的能量、时间和机会耗费在打斗上。所以,如果有一种信号能使双方在能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进行选择,那么胜负双方也就能正确看待输与赢。仪式里就包含着这样的信号。

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细腻而又富足的感知。仪式感的判定标准往往是以内心是否富足为基准。对于孩子来说,则更是这样的。我们传达给孩子怎么样的一种仪式感,孩子就会接收到我们怎么样的一种价值观。当我们传达给孩子一种残缺仪式感,那么他们体会到的生活也是索然无味的。我们希望孩子对生活抱有尊重和美好的向往,那就请老师和父母们给孩子呈现一个用心的“仪式”,而不是“形式”。仪式的教育性不仅在于它可以囊括全部的教育要素,更在于其教育价值和教育内涵。仪式的教育性无疑是生动、全面且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廖冬梅.《生活中的教育-探究传统的教育形式》[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5-16.

[2] 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8-10.(王 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