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实现哲学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7)04-0029-02

在高二《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学生们普遍觉得内容抽象,难以掌握。如何便于接受,本人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感觉效果不错,现于各位同仁分享如下:

一、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例子往往是为了说明概念、观点或原理,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但限于篇幅,有的地方为了说明某个观点,教材只选取了一个例子,有的地方选取的例子对学生来说又不是很熟悉。由此,教师选取相近的例子就能弥补教材的不足。如教材在阐述“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时,引用了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在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并分析:由于种田人和朱门富户的立场不同,所以对干旱的天气和下雨的天气的看法也完全相反。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观点,我向学生举了苏东坡描写庐山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诗人对庐山会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乃至于不识它的真面目?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因为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可见,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就不同。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端正立场。

二、多角度理解教材

选取相近的例子,从另一角度诠释教材的观点,有的比教材中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如,在分析“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个观点时,教材举了石墨和金刚石的例子。二者是化学中的一对同素异形体,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就完全不同。例子分析之后,我再向学生举出了化学中的另一对同素异形体──甲醚和乙醇,结果,学生仔细比较就明白:由于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排列不同,导致了甲醚和乙醇不同的物理性质。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发挥德育功能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哲学教学同样要注意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取相近例子,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教材在阐述“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中的“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时,选用了一幅漫画“分工负责”(如图2),在先让学生观察漫画后,我问学生:如何评价图中几个人的做法?学生回答:蹲着的三个人所做的标志都是同一个方向,是具有全局观念的表现;而站着的那一个人所做的标志与其他人相反,是没有全局观念的表现。我接着问:站着的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学生回答:会使标志互相矛盾,使人辨认不清。此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另外的一幅漫画“各有标准”(如图3),学生看后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这幅漫画与教材中的那一幅漫画真是异曲同工,同样是在批评那种没有全局观念的行为。见此,我向学生指出:小至一个人、一个地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人们办事情,如果没有全局观念,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应该的损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学生听后,点头称是。

四、注重双基教学

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选取相近的题目供学生练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运用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基能力。比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这句古语的正确性在哪里?在课堂练习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并得出结论:句中的“仓廪实”和“衣食足”属于社会存在,“知礼节”和“知荣辱”属于社会意识。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因而这句古语的正确性在于能揭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然后我提问学生:这句古语是不是能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学生回答:不能。它只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没有揭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此时,我向学生举出了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一道辨析题:“‘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供学生思考。经过探讨,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这句话仅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一面,即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忽视了精神文明需要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建设,因而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这样,经过思考、讨论、比较这两道题,学生不仅能全面地理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而且能领会针对不同的题型特点进行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思路。总之,教师只有在平时注重知识累和资料积累,并进行用心筛选,恰当的呈现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思维,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张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