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7)04-0032-01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西师大版第二单元圆柱、圆锥整理与复习课的初探认识之我见。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改革,我通过问题引入、要点交流、问题解决、总结反馈、实践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收获、分享成果、快乐成长。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圆柱体、圆锥形的物体,如圆柱形、茶杯、保温杯、圆锥形煤堆、螺陀等。展示后进行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一环节,是让全班同学感知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初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的记忆,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重难点。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梳理,指明回答。同学之间互相补充,预设将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互相补充后,学生回忆出了本单元所有重要知识点。假如这样,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本单元内容,使之初步顺序化。二是学生互相补充后,仍然遗漏了某些知识点,初步感知整理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怎样有效地进行整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设计整理知识的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组内交流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上所涉及的内容。在教学整理过程中,我也深入到学生中,支援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整理成果,互相补充。我关注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情况,因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获得共同发展。再次进行组内推荐展示汇报。在汇报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小组整理的知识框架说说整理思路,其他小组的同学给予评价,说清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能否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二是关注其他学生能否在交流过程中有所收获,或进行合理的质疑。三是关注发展性评价,学生评、教师评以及自己评相结合,我关注对学生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建立学生学习信心。通过此环节,师生一起理清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掌控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下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找准方向。
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出示设计好的一些有代表性、有层次、有效的习题。通过学生练习,了解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圆柱底面积、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底面积、体积的掌握情况。再让学生独立完教科书36页,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订正。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个水壶装900ml水,倒出壶中40%的水,刚好装满容积相同的6个小杯,每个小杯能装多少毫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学生独立完成后,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思路,指名汇报,在班级内订正。我注重学生解题思路进行指导且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练习设计既综合了本单元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此环节有的放矢的解决了学生平常学习中知识的漏点和模糊点。
最后,进行反思、强化、总结交流、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加强学生的对数学的归纳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
课后实践作业:找一找身边的圆柱,圆锥或近似圆柱圆锥的物体,测量出相关数据,算一算它的体积(或容积)及表面积。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赵守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