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偏距

说到《头文字D》,大家想到的必然是AE86,但当说到AE86大家又会想到什么呢?是神乎其技的漂移?还是当年坐在身旁的女朋友?我想到的则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像大汤碗般深深地凹下去的车轮,这种车轮在汽车发展史上,只在独特的时空短暂地出现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本文标题是个汽车工程的名词,简单来说是车轮截面中心线与装配面的距离,当装配面位于中心线位内侧,称为负偏距(offset),车轮外面是凹的,相反,当装配面位于中心线的外侧则称为正偏距,车轮表面是平的。现代信息发达,读者们上网搜一下就会明白偏距是什么,图文并茂,不过如果你想知道为何七、八十年代的跑车(尤其是日本跑车),会出现那么夸张的负偏距,建议阁下不用浪费时间了,网上找不到的,再花几分钟读下去你便会找到答案。

偏距的用意是将车轮中心线尽量调节到靠近轮圈轴承中心线,这样轴承受的力矩最少,不易磨损。由于轮圈轴承是藏在装配面的内侧,所以汽车历史上头几十年都是用正偏距的,从外面看车轮辐中间位置是往外凸的,不过那年代的车胎很窄,偏距也只有一点点。从60年代开始,汽车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衍生了负的偏距。

第一个变化是外型,从前的汽车设计很安分,车厢和非车厢部份分得很清楚,以今天卖楼的用语来说是尽管车厢面积不大,但使用率高,因为四个车轮置于车厢外面,各司其职,河水不犯井水,这优美的设计到今天就只有大众甲壳虫尚带一点遗风,因为60年代开始,新浪潮的车身设计车厢不仅愈来愈大,线条也越来越平滑流线,终于将车轮并吞入内。那是驱动系统还是前置后驱为主的年代,当车轮被车厢并吞之后,将车厢要加宽只是简单的板金工作,但要将后轴跨距加宽,涉及铸造和加工成本上升,兹事体大,财力不足的车厂不敢造次,因此六、七十年代欧美都出现不少车厢宽、跨距窄的设计,外型古怪、性能蹇足,日本是靠模仿欧美汽车起家的,他们七、八十年代的车也是这样。

随着发动机技术提升,窄跨距、窄车胎的操控性显得不够用,于是出现更换宽胎的潮流,那时候连原厂都这样做,改装店就更不用说了。由于车轮置于车身之内,要加宽内侧已没有空间了,只能往外侧发展,于是市场上便出现了负偏距的车轮,将车轮往外伸展,对于后轮来说,这种改装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却害苦了前轮,因为前轮定位有好几个互相关连的角度,负偏距使得整个设定面目全非。

夸张的负偏距现在已经绝迹江湖了,原因之一是前驱车的兴起,前驱的前轴的结构很复杂,车轴和轮圈之间有一个很占地方的匀速转向节,轮圈因而往外靠,因此前驱的前轮要设计成很大的正偏距才能把车轮安置于车身内。前驱车的后轮工作量不大,为了方便更换轮胎,后轮的也会采用相同的偏距。

至于后驱车,90年代以后,后驱跑车是有钱人的玩具,能负担一套好的后传动轴和悬挂系统,自然无须使用负偏距这种土法改装。

中国市场出现不少仿外国汽车造型的产品,很多人将今天中国的汽车业与三、四十年前的汽车相比,我觉得两者所处的发展的阶段相似,都是从模仿开始到找出自己的道路,但时代背景却完全不同,日本人当年仿效的欧美品牌,本身都存在很多不足,还不断在蜕变当中,当年日本人永远在模仿别人拼弃的技术和款式,夸张的负偏距车轮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反观这几年,传统汽车技术已成熟得像快到了尽头,各国车厂都不愿在传统技术上作太大的投资,大家都在观望新科技,这是不是中国汽车业追赶上来的最好时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