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传统聚落营建策略探析——以青海苏志村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6 09:54
前言:
苏志村属于川水(黄河谷地),最高海拔 1939 米,具有高原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强。村域面积约 2.4 平方公里,地势较为平坦。距离县城约12公里,距离镇政府 4 公里,红旗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并与村庄主干道相接传统村落作为文化载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
1 苏志村聚落空间营建
苏志村原有空间结构清晰,肌理保存完整。村内大小巷道纵横交错,来往便利,村里大小古树枝繁叶茂。
1.1点——围寺而居
元朝初期,撒拉族先祖从撒马尔罕地区迁徙定居至青海循化县境内,苏志村为纯撒拉族聚居,信仰伊斯兰教。苏志清真寺距今约 300 多年的历史,深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大木起脊式礼拜殿坐向麦加,对称式院落布局。清洁肃静,内有植物、文字、花纹等雕刻,但无偶像,沉淀出独特的伊斯兰居住文化和社区空间环境。
村落初具规模时,清真寺是整个村落的精神中心和唯一公共场所,民居环绕式布局;村落不断发展、分离,新建民居围绕着新的公共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心结构,但清真寺依旧是整个村落的精神中心。
“围寺而居”,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苏志村以血缘、宗教为纽带,表现出较大的封闭性、稳定性和对传统的延续性。
1.2线——巷道网络
街巷就像是骨架把清真寺、村落节点及民宅串联起来。村内传统街巷保存较为完好,以清真寺前路和西面与其平行的路为街巷主路,与小路、入户路等街巷支路形成网状格局。道路以 L 型、T 型和尽端式为主,大致分 3 个层次:5 米的街巷主路,4 米的街巷支路,2.5 米为入户小路,路面多为黄土夯实铺设。尺度宜人,变化丰富,古树点景,营建出便于人际交流的舒适空间场所,使街巷充满了生活气息,家有了识别性,交往产生亲切感。
1.3面——边界领域
村落边界随着村庄不断扩建而变化。苏志村以大地景观作为村落边界条件加以利用,河流、坡坎、山坳等具线性和垂直隔断作用的地形景观均可用作边界,村庄边界的存在,使村落从自然环境中划出人们所需领域,从而使村落更具场所性。
2 苏志村建筑空间营建
2.1 撒拉族民居空间布局
苏志村撒拉族以户为单位,一户一庄廓,若干个庄廓围墙相互共用或紧靠而形成庄廓群,若干庄廓群及公用设施以道路相连,构成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良好,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建筑的形态、材料、色彩均保持着传统的样式。
庄廓占地约 300 平方米,4-5 米高,用80-90 厘米厚的夯土砌筑而成。沿庄墙建造房舍,大门位于东南角。撒拉族北房明间门窗装修凹进一步架,呈“虎抱头”式,堂屋居中;东房、西房为居室,平面多采用“一”形或“L”形;南房通常为半开敞式建筑,房上有顶,下有台,但不封闭,是撒拉农家晾晒物品的理想之处;庄廓四角以独立角房连接,与北方的四合院有所区别。厨房一般在西北角房中,面积较大,茅厕和牲畜棚一般设在东南角房内,房屋均建于高出院内地面 40 厘米左右的台基上。院内设花坛,不养牲畜,有的尚辟有果园,庭院富有情趣。
2.2 撒拉族民居建筑装饰
撒拉族民居的建筑装饰十分讲究,多集中在木装饰上,檐口下从枋木上挑出层层木雕,地方俗称“华洞”,多者近 11 道,一般为 2-3 道,以此表现户主的财力,表面不施重彩,保持木之本色,并涂清漆做保护,处处体现着“清”。撒拉族人喜爱花卉,不敬任何偶像,雕刻常以花卉为题材,以此象征美好。雕刻精美的木构件与高大、纯朴的夯土墙形成强烈的反差。
2.3 撒拉族民居营建技术
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防潮隔音性,使黄土成为理想的天然保温材料,其构造作法简洁、经济,便于村民参与建筑;无污染,可重复使用,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再生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庄廓根据自家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分步建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庄廓高大封闭,厨房和杂物间放置在正房两侧,形成居住房屋东西方向与室外寒冷空气的阻尼区,防寒保温、隔风防尘。接纳自然气息,营造绿色庭院、节约能源等优点,使庄廓成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民居建筑形式。
2.4 撒拉族民居案例解析
苏志村的撒拉族庄廓民居有效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环境,并形成极具高原特色的聚落与民居建筑文化。通过在村庄内展开实地调研,初步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座民居建筑,直观地说明撒拉族传统庄廓民居空间形式的演进历程。
实例一:韩刚宅,典型庄廓民居实例。土木结构,柱梁承重,砖坯墙维护。呈方形,三面建房,北房面阔四间,其明间门窗凹进。独立角房连接四角作辅助用房,门楼、门道和院内的月亮门相连构成入口空间,颇有园林风味。院内设花坛,南侧设车库,屋后设有果园,串联形成多院庄廓。院内木装饰,从檐口下依枋木挑出层层木雕,保持木之本色。从功能到建筑形制均体现出典型的撒拉族传统庄廓民居特点。
实例二:韩胡才宅,传统庄廓民居改造实例。砖木结构,砌块砌筑以承受竖向荷载,木构屋架。庄廓呈梯形,三面建房,北房面阔三间,亦凹进处理。东房为居室,平面采用“一”形,立面贴瓷砖,采用现代塑钢窗,保温隔热且便于清洁。角房平面规整,仍以辅助功能为主。主入口设东南角,院内设花坛,屋后有果园。装饰依旧集中在木结构上,色泽饱满,雕刻细致,并涂清漆做保护。
实例三:韩进财宅,庄廓民居现代演绎实例。砖混结构。庄廓呈方形,三面建房,平面规整,北房面阔四间,延续“虎抱头”式处理。西房为居室,平面呈“一”形,采用完整合院的形式代替传统角房,增强建筑的整体性。采用现代玻璃塑钢窗,并安装卫星有线电视的接收装置,增设附加阳光间改善人居舒适度,更多地体现了现代生活气息。主入口设在东南角,院内仅设花坛。
综上所述,撒拉族民居带有明显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创造了出与其他民族既相似,又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
3 撒拉族传统民居营建模式的传承与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化缺少有机联系,传统建造方法处于无从应对的困境,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地区民居更新的适宜方法和模式。
3.1 智慧延续——环境友好
近年来村庄建设取得一定发展,但是总体水平还很落后。随着村域不断扩大,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日渐突出。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新建民居整齐划一如同兵营布置,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单一化空间形态与传统相去甚远,本土建筑文化自信及乡村归属感渐行渐远。通过合理规划,调整村落空间结构,以清真寺为核心,辐射整个村落形成核心保护区,同步推进建设控制及风貌协调区。新增必要公共区域及特色产业体验区,以南北向道路为主轴,串联重要节点,利用距离优势,发展旅游,为村落发展提供不懈动力。
3.2 新旧融合——技术适宜
传统营建方式与现代材料、技术缺乏有效衔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逐渐由自给自足的模式转变为依赖外界输入的阶段。传统民居和聚落逐渐解体重构,种类繁多的新型建筑材料连同城市化的建筑模式和审美情趣,一起涌向乡村,原有的乡土风貌正逐渐发生转变,面临丧失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苏志村独具特色的本土技艺:庄廓生土夯筑技术、精美生动的木雕装饰、节能环保的热炕技艺、牲畜排泄物循环再利用等,都可以通过权衡地方生态承载力,使用适宜建筑材料,传承并发展传统建造技术来得以发展。例如:传统生土土坯与混凝土相结合形成的生态复合墙,用以改善传统民居墙体过厚、抗震性能差;收集散置废弃木材,通过复合加工代替木材损耗。
3.3 多元一体——文化传承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国民文化修养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认识不到传统民居的重要价值。文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随着教育程度、历史文化修养、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才可逐步获得。
4 结语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必然对乡土民居建设的多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态度。提取共性因子,其中包括空间形态、资源利用等生态因素,也包括建筑材料、民族色彩、装饰图案等文化因素。深入挖掘传统营建智慧,经过本土语言的抽象、简化、整合,运用到新民居建筑创作的实践中,建立适宜可行的传统民居更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