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问题,即是艺术问题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6 16:14

我们空间的学术线索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发生的一切,如果不以这样的角度,你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今日社会的局面和结果。所以我们这次把落脚点定在了建筑范畴,这是人文领域很重要的范畴。我们着重有一些实践的新锐设计师,他们更像是艺术领域的年轻艺术家。

在这次之前,我们空间以往的展览就与建筑师合作过。看上去建筑师的主业应该是盖房子、挣钱,但交流之后,我觉得建筑领域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想的问题其实与艺术家非常相似,从思想的深度来看,和优秀艺术家差不多。我们认为这些建筑师就是在做艺术,只是用了一种另外形式。而且因为他们专业背景不同,他们思考的切入点与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做一次建筑的展览呢?

策展初期,我在想建筑问题的展览应该从哪里开始,这时候就用到了当代艺术的思维习惯,从问题开始。而在呈现方式上,肯定是视觉呈现。我觉得建筑师与很多艺术家不同的是,在视觉呈现上,他们不是在说审美,他们讲的是创造力。我们也希望艺术家可以看到建筑师是如何去工作、思考与呈现。

比如城市规划师李昊的作品,我们并没有经过太多艺术加工,表现的是他的工作内容,分别以人、车、物联网3个角度展现可视化的城市数据。我们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了CityEye全要素城市体检平台,信息和数据影响了城市的运营,也改变了我们观察城市的方式。一切皆被洞察,个体在全样本信息面前已无处可逃。

再比如说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博士徐腾,因为2017年关于奶奶庙的演讲,他和他的公众号被大家熟知。他在展览现场以工作台的方式,叙述了近年来他所搜集到的民间智慧,这些作品也好、建筑也好,看起来或许没有那么精致,但是展现了民间的活力。他的观察兼具专业深度和大众趣味。徐腾认为,建筑诞生并交付使用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去改写它,使用过程中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建筑存在很多被改写的机会,而没人随便瞎动艺术作品,摸都不让摸,这可能是建筑和当代艺术最大的区别。

这些作品的共性是,他们都立足城市或某一区域,实施不以建造为目的的建筑学手段,开展了建筑这一行为之外的建筑学讨论。他们从某个具体现象出发,梳理过去,观察当下,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再选择最恰到好处的方式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展陈在这个空间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