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需不需要变化?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01 09:57
2018年3月27日至4月28日,香港季丰轩画廊举办“灵魂如风,生命如雪:艾轩近作展”。艾轩是中国写实画派的代表人物,对西 藏 题材 的 创作坚守20多年。题材未变,他在2008年开始尝试将创作材质变为水墨。此次展览展出了他的油画3张、水墨17张、素描8张。季玉轩画廊的创办人季玉年女士与艾轩老师合作多年。她喜欢古典音乐与芭蕾舞剧,这些艺术形式一直都没太多变化。对于写实画派,季玉年有着同样的喜好,她认为好的艺术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会被潮流淹没。人们进入到一定年龄后,人生经验加上见多识广,自然会回归对传统和经典的热爱。以下是季玉年谈到艾轩对写实艺术的坚持。
2008年,我看到艾轩开始画水墨,每天下午开笔,还去中央美院与水墨领域的教授级的好友交流、学习,但是头3年他一直找不到自己在水墨中的风格。水墨技法造物很难,花鸟、风景比较好表现,在似与不似间表达,但画写实人物就很困难。3年后,我发现他画出一张非常好的画。那是一张水墨头像,延续了他用油画表现西藏的题材,这张水墨与一般传统水墨用笔不一样,延用了他在素描的笔法,造型与他的油画一样地表现精准,水墨的灵活令画面更具趣味和自由性,我建议他用他自有的方法去画,毋须依循传统水墨法去画,这更能走出新的面貌。
后来他用水墨画狗,水墨的干涩浓淡掌握得极好,毛茸茸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这是很多长期画水墨的艺术家无法做到,艾轩是西学中用。前一段时间我看中国美术馆的徐悲鸿大展,展出有徐悲鸿的水墨画,我突然觉得两者有共同性。
艾轩这么多年在画西藏题材,他慢慢也觉得人生就如西藏人,那棵树种在那边就得在那边,不是说一去那里,绿洲就能生存,可是又很悲哀地要面对那种环境的苦难。他画的是内心、人生的悲苦,最难的就是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觉画出来,每个表情都可以抓住你的心。与看电影、听音乐一样,可以一下子把受众拉进艺术家的情境里。
大部分艺术家都在不停改变,希望与时并进,大部分改变和外界的环境有关。中国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文化上,历经多年发展不前,对传统文化有着抗拒或不了解,看到西方的不同流派,既新鲜又能尽情表现,年轻人都趋之若鹜,不停学习和借鉴,但这些学习的都是表面上的。因一方土壤是一方文化,不是单从技巧或表征上就能学会。由于艺术的背后包含着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形式,不可能只看到表面的形式就能进入艺术的内在精神。
我欣赏艾轩,是因为他忠于自己和对艺术的路向很自信,他不计较画西藏题材是否过时, 以写实手法是否显得老土,他历经一潮又一潮,仍坚持在每张作品上能超越以前的自己。这个状态很单纯,认定了自我存在的能力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