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6-01 09:57

《艺术商业》2015年11月刊的“艺术这味良药”、2017年8月刊的“新时代的美育养成”,以及此次专辑“进击中的素人艺术”,是逐渐鼓励大众进行艺术创作的三部曲。我们鼓励人人爱上艺术创作,以此抒发、寄情与表达,而成为职业艺术家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比例即使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中,也是寥寥无几。

素人艺术的英文概念 — OUTSIDER ART,是艺术学术体系对于素人艺术的定义 — 局外人。《艺术商业》曾经采访过一位外国网红插画家,她希望我们用看艺术家的角度去采访她,而不是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不要着重她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这个经历。艺术圈,或多或少对于素人艺术,有着一种莫名的鄙视链,最高级的艺术家通常是名校毕业、传承名师、名人家庭以及自身也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稍微低一点的是名校毕业、传承名师;接下来是网红出道,没有受到专业艺术教育,作品经常可以戳中大众的共鸣,在公众领域备受欢迎;而既没有名师,也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没有背景、没有名气,画面却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并不在少数。在过去,这些人虽然对艺术饱含热情,却从未被承认。

2000年之后,中国这种类型的艺术家逐渐被专业的画廊机构带入国际舞台。

2003年,长征空间创始人卢杰策划“新长征展”,由民间艺人作品参展组成,这其中,就有素人艺术家郭凤仪,她的作品在2013年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成为素人艺术标志性事件。对此,一派评论者对中国艺术市场开放的态度鼓掌。另一派,比如艺术评论家彭德随即在《当代美术家》杂志中发表了对此事件的看法:郭凤仪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仪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仪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郭凤仪的作品如果归属当代艺术,那么当下儿童的涂鸦之作更有理由弄到威尼斯参展,因为儿童画表现出儿童对这个世界更为淳朴的看法。

彭德老师预言了“2015年西班牙双年展”的一幕,策展人来到北京的艺术区为双年展挑选抽象作品,却在无意间挑走了艺术家1岁孩子的作品,于是这个话都不会说的孩子作为唯一的未成年人进入到成人标准体系的双年展,并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艺术商业》则是关注这个事件的唯一国内媒体。

余秀华,在红遍社交平台之后,频繁进入媒体与公众的视野,即便如此,还是遭到很多已成名诗人的反驳,认为她的出名是大众浅薄导致的结果,而这又怎样?她不在乎。

我们关注专业机构筛选的素人艺术,更尊重职业艺术家在专业领域的探索。

梵高早期没有进入过专业的艺术院校学习,但他有理性的一面,在巴黎的图书馆,他研读大量东西方美术史著作,也去研究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很少有人提及他是素人艺术家,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内在抒发,创造了自己绘画的方式:视角、笔触、色彩等都极具个人风格,成为美术史的重要推动者。

梵高百年难遇,郭凤仪却会不断出现。英雄不问出处,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