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20世纪60年代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朝鲜族人。他15岁辍学后随即开始了打工生涯,从老家辗转多地,最后落脚至现在位于北京郊区的住处。这40多年间,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体力活”:在韩国做建筑工,在社区做保安,还做过餐馆服务员、养蜂工、采石工、煤矿工、伐木工……他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体力活都做过了一遍。坚持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对他来说似乎很难,他就像一棵草,飘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生存。
在别人眼中,李忠东并不“成功”。他善于幻想却一无所有,年近50还孑然一身。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经常冒出奇奇怪怪的想法。他有无数天马行空的发明方案,编造过不着边际的童话故事。虽然他连字都识不清楚,却向往成为像齐白石和徐悲鸿那样的大书法家。此时,他已经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2000年初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几个艺术家朋友,从而接触到了当代艺术,这次的经历打开了他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大门。“创造”对他来说,从未像这样近在咫尺。自此,他迷恋上了线条、色彩和现成品千万种排列组合的可能。他在艺术创作中安放他的梦想,梦想从此照进现实。
因为负担不起画板的价格,他从建筑工地拣回木板、铁板,从废旧房屋拣回床单、被罩,他几乎可以在任何物品上进行创作。在学会使用常见的绘画材料之前,他主要依靠从废旧杂志上剪裁色块以充当颜料。在创作逐渐成熟之后,他依然保留最初的特点,大量的创作原料都取自于日常生活,常会有钢丝、铁钉、啤酒盖等物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渐渐地,他可以熟练使用材料表达抽象的情感。例如,他用烧坏的门板创作了一幅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一次经历:由于家人曾经强烈反对他搞艺术创作,大批量地烧毁了他的画作。于是他使用事件本身被烧坏的门作为原材料,使得家人烧画事件对他的打击以事件本身留下的痕迹完美展现。李忠东很喜欢讲故事,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叙事性。从《手机工厂》《失去的母亲》《养鸟师》以及此类的作品名称中可以看出,创作的母题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其幻想的故事中。辗转漂泊的经历、现实中受到的挫折以及未能实现的美好理想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完全不受想象力的束缚,作品中经常出现有体型被拉长到扭曲的动物、不符合任何透视规律的建筑、线条粗犷但表达细腻的人物以及他自己创造的文字…… 他的情感如此充沛,世上可能只有艺术创作这种方式才能使其毫无保留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目不暇接的材料、天马行空的形象、充沛饱满的情感,三者凝聚,造就了他作品中的生命力和当代性。
我有幸去过李忠东的家里两三次,他与年迈的父亲居住于北京郊区的一个院子中。进入院子后,左手第一间屋子是李忠东与父亲共同的卧室,这个屋子同时也是他们的厨房。显然,李忠东和父亲的生活有些捉襟见肘。隔壁的一间屋子是李忠东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作品。李忠东很喜欢向别人讲述他作品中的故事,但因为掌握的词汇有限,艺术创作反而更像是他的母语,表达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同排的其余3间房子用来存放他的近千幅作品,我惊叹于他的创作数量竟如此庞大。他在艺术创作上极其勤奋,且葆有极大热情。纵观其将近20年的创作,除了越来越成熟的个人风格外,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时期都有显著的突破和尝试。从这点而言,李忠东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
曾有一个自媒体给李忠东做过一份假简历,一份更加“体面”的简历,为他伪造出色的教育背景以及从业经历。直到读完整篇文章,浏览完他的作品图片之后,简历才被揭晓为假。很多读者留言表示完全想不到,这样的作品竟是出自一名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教育,甚至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建筑工人之手。我想这就是素人艺术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即来自于作品与创作者的“不匹配”。我们往往以为优秀的作品只会出自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艺术家之手,而未曾想到创作者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些作品中散发着迷人又朴实的光芒,让我们大胆靠近。欣赏素人艺术,是对人内在创造能量的有效保护。
李忠东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坎坷颠沛。虽说他不曾拥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钱,他却拥有用金钱换不来的天赋。他找到了进入艺术的入口,他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安放自己的位置,认真地以有限的认知诠释着艺术创作,他的内心是富足的。漂泊多年后,李忠东最终在淤泥深处,捡到一颗星星,它不像太阳那么耀眼,但足以照亮他头顶的天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