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安德罗·埃利希 魔术师的眼见之真实性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6-01 09:57

你看见自己坐在一间灰尘残败的教室里,看不见自己的下半身,荧光灯刺眼地亮,书本散落在课桌、椅子周围。残影仿佛是对青春时代的留恋,迟迟不愿意离开。而教室则被一个透明玻璃隔开,玻璃之外,摆放的是几个方形的黑色方块,只要坐在方块上,另一边的课桌旁就出现了你的身影。这是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为东京森美术馆个展“眼见之真实性(Seeingand Believing)”带来的新装置作品《教室》( The Classroom ,2017),此件作品延续了他的“镜面”系列,如《精神分析师的诊疗室》( ThePsychoanalyst’s Office ,2005)、《总裁的房间》( The Chairman’s Room )等的构造设计。莱安德罗·埃利希 1973 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建筑世家,他常以镜子、透明玻璃、照明以及影像作为素材来构筑他的视觉造形,通过作品不难发觉他的建筑功底。其代表作品有永久收藏于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的装置艺术《泳池》( Swimming Pool ,2004)、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干道上的大型户外装置《标志的民主化》( The Democracy of the Symbol ,2015)、《 融 化 的 家 我 的 孩 子 们 》( MeltingHouse Maison Fond )。看埃利希的作品时常让人在经历震惊(“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到怀疑(“这与常识不一样”)后,再到发现了原理后的恍然(“原来他是做了这个设计”),最后无一不被艺术家的幽默所感染。而埃利希那一刻定是个得逞的顽童,躲在被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之后偷着乐。

森美术馆的展览一共展出了作品 40 多件,其中装置作品 15 件,包括首次在日本亮相的几件装置作品。一走进展厅,经过通道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唯一的光源就是打在空间中间仿佛围起来的一个水池上漂浮着的木船上的白光。扶着栏杆绕场一周,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你会发现,那并不是你第一眼所看到的“木船漂浮在水面上”,实际上并没有水,那是一个将船身及船身的“倒影”合为一体的连体设计,在暗处唯有一束光均匀地包围着每一艘船,如同船只停泊的小港。此件装置作品名为《反射之港》( Port ofReflections ,2014), Reflection 除了反射之意,还有深思熟虑的含义,艺术家是在提醒你是否在以固定观念去看待事物,让人反思印象与实物的关系。

给人以错觉的作品还有《失乐园》( LostGarden ,2009)。这个装置作品其实只有不到4 平方米的大小,以一个直角墙面为据点,割出一个平面三角形的空间。面向观众的为一堵白墙,上有两个格子窗户,透过窗格仿佛看到了一个楼间庭院,因为在你的对面也是好几道窗户与建筑物的红砖,包围着庭院中的绿植。然而当你走近窗户,会发现自己的脸竟然出现在了对面窗面上。这就是上述所说的第一反应“这是我的错觉吗”,“我”怎么会出现在对面的“楼层”里。仔细再看,才发现原来里面的窗台墙砖与绿植,有一半是镜面的反射,埃利希利用一面镜子,与静物形成一个 90 度之后的反射成像。也就是说,观众肉眼所看到的景象半虚半实,而人的大脑在最初的视觉冲击下习惯性地将这个失乐园反映为真实的,却忽略了真相中的幻象。

埃利希还带来了一系列使用影像的作品。有从 25 个角度拍摄同一房间的 25 个屏幕组成的《房间(监视 I)》 [ The Room(Surveillance I ),20062017 ],横跨东京、巴黎、纽约三城电车外流动风景的《国际快车》( Global Express ,2011)。 其 中 有 趣 的 是《 眺 望 》( The View ,19972017) 一作,面前是两个拉下百褶叶窗帘的窗台,被百褶叶片切割成条状的视线里跟随着角度的变化,你可以看到仿佛对楼各家各户的生活百态 — 有在写生模特的画家,有在诱惑老板的秘书,有在跳探戈的中年夫妇,有为了楼上开派对年轻人的闹腾而苦恼的老妇人,一共 12 个视屏影像。你想要看完全部的影像,就还要拨开百褶叶窗帘,这一“窥视”的行为极为私人隐秘却又躁动,因为当你作为“他人”在打探的同时,也被另一个“他人”所窥视着。

同样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孤独、与他人关系的作品还有《邻居》( Neighbors ,19962017)。在此作品中,埃利希首次展示了关于“亲密性”与“疏离感”的主题,那是一道在屋内侧的木门,上着一道锁栓,门上有猫眼,门旁边还挂着一副确认来客的电话。这个装置是同样的两道门在相对的两面。这时候工作人员会提示你,请凑近猫眼看看。你越接近猫眼内心越陡然紧张,也许是有意识地回想起恐怖电影里独立的门与猫眼的意象,当你克服了心中的焦虑终于凑到了猫眼上 — 然而猫眼里看到的只是楼层的长廊,正对面是邻居家一道与你房间一样的木门,什么也没有出现。一般来说,人们会看猫眼是想确认谁在门外,那一瞬间的躁动很直接地反映了你对于未知的恐慌,然而当你发现门外什么都没有而只有你臆想中的慌张时,那一刻的放心也许就是作品要表达的疏离感。

本展中心展厅摆放的《建筑》( Building ,20042017),是埃利希最擅长的观众参与型装置艺术。与他2013年在上海展出的《石库门》(2013)一样,在高挑的空间里造出了一个6米×9米×5.5米的镜面装置,将绘制了的欧式建筑正面的床面水平放在地面,在那之上架起的是以45度角斜放的与床面同等大小的镜子。当你踏入建筑物的同时,你就会看到你如失去重力一般漂浮在了建筑物的上空,而你周围的人也都失去了控制。我们通常会认为,建筑物就应该符合力学原理,垂直坐落在水平面上。埃利希抓住了这点认知,告诉你你可能看到的是直立的建筑影像,但其实镜面是倾斜的;你只是踩在平地上,而你却看到自己飞了起来,这个装置作品直接点出展会主题“Seeing and Believing”(眼见的真实性到底有几成),你是否学会去辨别真实中的幻觉?同时能分清幻觉中的真实?

莱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从来带着一种内敛而奔放的矛盾,就如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真实与错觉并存,他挑战的是人们的刻板印象与社会程序中“约定俗成”的轨迹。他来自诞生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拉丁美洲,而浪漫的阿根廷,是文学、是足球、是拉博卡港诞生的探戈与音乐。欧洲来的多国移民在这里继承与融合,造就了阿根廷文化的多元与刚劲。埃利希的艺术创作还深受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el)和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神秘悬疑的电影美学影响。

在与朋友艺术家 Sophie Calle 的对谈中,埃利希说,人通常不会去考虑事物的缘由,而是将一些事物当作既成事实地接受。于是他边勇于将现实中极其平凡的一幕分解再构筑,让观者的感官跟不上理性,而后却又被理性戏弄了一番。而埃利希就像是魔术师打开了他的帽子,让兔子以为自己爬上了毛尖,但很多时候有可能魔术师只想告诉你生活的本质,就是看清虚幻中的真实,然后去感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