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课堂 品味魅力——论陶行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程
  • 发布时间:2021-01-03 14:16

  伴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更加重视根植现实,重视和生活的连接。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理念,一定会给当今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指出正确的方向。所以,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活动中,对生活教育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并且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做出初步尝试和探索。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阅读的教学占据很大的比重。本文经过重申阅读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分析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现状,来探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与实践,继而探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引学生进行阅读,切实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以期真正地做到读活书、读书活、活读书。

  1 教学内容更加富有生活的气息

  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富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封闭逐渐地走向开放。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形式上,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局面,逐渐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开放。新课标当中也已经指出,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辩论会、演讲会、标牌广告、布告栏等都能够成为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课程资源。这就能看出,教育理念的改变已经让教师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只是基于教科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告诉我们“生活也就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在生活当中找寻教育,那么,教育的对象就是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所以,就一定要用生活教育的方式,要从精彩生活当中捕捉到现实、感受到精彩,构建生活化情境,使孩子留心去观察。我们教材当中的课文可能是孩子十分了解的生活现实,也有可能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人物或者是事件,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敏锐感悟的能力,找寻生活当中和语文只是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不但是在学习教材知识内容,更是在感知生活和领悟生活,让生活变成学生的大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教材《秦兵马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搜集了许多兵马俑图片,并且配上有关的文字资料,经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与朗读,让学生们如同站在兵马俑的面前,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限骄傲与自豪。在教授《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时候.教师搜集了很多关于维也纳这个城市建设的图片,使学生们体会到维也纳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音乐。从孩子们痴迷的表情当中,教师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对于音乐之都的向往之情,能够感受到学生已经全然沉醉在维也纳城市魅力当中。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想要的是活书,而不是死书;要的是真书,要的不是假书;要的是动的书,而不要静的书;要实用的书,而不是要读的书。

  2 教学情境当中蕴含着生活的模拟

  语文知识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语文知识内容。我们一定要从大千世界当中找寻、捕捉现实的背景,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者是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很多课文内容都是学生较为常见和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现象,可是通常又是学生熟视无睹或者是不知其然的现象,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指引学生留心进行观察,经过细致的观察认识生活,开拓视野,深化对于课文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将教育教学活动和人类社会密切地整合起来,其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为了生活而进行教育”的,自促进人与现实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实施教育活动,“主张人生中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就教授什么”,教学内容一定是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密切整合的,要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真正做到生活化,应该使用学生更加喜欢的生活情境,去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当中具体的问题。这样经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活演绎,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感受到学习活动是具有意义的。对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双慧眼,找寻生活当中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综合点,使生活转变成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授《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现实出发,模拟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情境与事例,来讲述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哪种情况下能够查无字的词典,查无字的词典又有哪些好处?继而切实理解了“无字词典”的意义以及内涵,懂得在现实生活当中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道理。

  3 教学目标具备生活的指向作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内容的核心,到底什么才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还指出:生活教育是现实生活所原有,现实生活所经营,现实生活所必然需要的教育。其和人类社会中实际的种种现实生活是对应的,生活教育也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受教育,教育就是在种种现实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内容的教授与学习是个开放世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语文,无处不用语文。语文知识内容是每个人现实生活中的氧气和阳光,不能有任何的欠缺。

  其一,延展课文的知识内容。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学校逐渐向社会与家庭延展,课内逐渐向课外拓展,带动小课堂和大社会的有效沟通,给学生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完《云雀的心愿》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一下家乡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状况,找寻出污染源,并写出对应的调查报告,提出进行科学利用水资源的意见。设想自己和环保局的局长进行聊天对话,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之后将自己的想法使用文字大胆地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致更加浓厚,不但加深了其对于课文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文知识内容扎根在学生心中,促进语文知识内容的内化。

  其二,关注现实生活当中的热点。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未来生活进行的一种准备,为了少些学习与使用之间脱节,多些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妨与现实生活中热点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时期,令学生去看电视、报纸,搜集并且整理关于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开展小型的知识竞赛。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让学生有机会各显其能,演唱爱国歌曲,创作爱国诗篇,演讲心目中的祖国等,使用不一样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爱国的情怀,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加强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发展。青海玉树的地震,让学生经过看电视、报纸、上网等方式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内容,学习写慰问信来表达对于灾区的爱心,懂得相关地震的知识内容,知道地震即将来临的时候怎样自救,组织学生进行避震的演习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来援,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样既可以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又可以渗透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知识,处处都能用到语文知识。用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不但能够克服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弊端,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指引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