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基于文化的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文化,背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03 14:47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必然会造就不同的礼仪表现形态,在经济全球化形式逐渐加剧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各国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化,商务礼仪应用适当与否逐渐成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商务机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结合各国文化特点的分析,针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以及对策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就中西方商务礼仪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其次从思想文化、历史条件两个主要方面就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结合上述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交往对策。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主要是依靠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对个人的思想、观念予以表达。而不同的语言又与语言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人们在与人交际尤其是谈话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透露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因此可以说交际即文化,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求同存异。之所以会出现跨文化交际失败其主要原因,往往也在于交际者并没有提前对对方文化做出充分的理解,从而导致在交谈亦或是行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对方文化、习惯等现象的出现,从而致使交际误解的产生。随着对外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化,许多企业管理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参与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商务谈判技巧,更需要具备深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对不同社会文化、历史做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交际敏感性,可以适应不同交际环境。从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 中西方商务礼仪典型案例分析
商务礼仪是企业在开展商务洽谈、交际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准则。对于商务活动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不同国家受自身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等方面差异性的影响,导致了各国之间商务礼仪文化的不同,其中不仅具有其自身民族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国际性的一面。跨文化视角下就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而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尊崇儒道思想,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作为其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信仰必然会造成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由此也就造成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千差万别。
1.1 语言习惯的差异
西方国家较为重视青年,认为青年即代表着希望,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多避讳谈及年龄,同时更是将“老”作为了敏感词汇,多以senior、advanced in age、elderly等词汇代替与“老”相关的词汇。而我国则完全不同,我国更为强调以长为尊,认为年长是智慧、资历的代表。在汉语语言体系中与此相关的成语更是不计其数,“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老马识途”、“老谋深算”、“老成持重”、“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对于年长者的称谓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先生”、“老领导”。此外,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另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用语习惯的不同。在西方英语的语言体系中,谦词、敬语很少出现,无论对方辈分、年龄、地位的高低,在交谈中都简单的以I、you作为对自我和对方的称呼,对于自我能力、智慧等的宣扬也向来极为注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能力的体现。而我国的汉语体系中却有着您、鄙人、舍下等敬语,同时将自谦当做一种美德,常用“哪里”、“谬赞”等词汇来彰显谦虚的品质。在中西方商务礼仪中,如若不对这些跨文化语言作出深入的了解,极可能会导致众多误会、笑话的产生。如,在进行商务洽谈过程中,西方国家商人会习惯对中方予以赞美,如若在这里按照中国传统礼仪习惯,回答以“哪里哪里,我们做的还不够”那么西方国家商人不仅不会理解这种自谦,还会认为可能中方企业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问题。由此在误会中,也就影响了彼此之间商务合作关系的建立。
1.2 洽谈习惯的差异
在商务洽谈习惯方面,中西方的差异还体现在对时间观念的认同上。西方国家的商人较为注重时效性,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在会谈一开始多习惯直入主题,集中注意力进行商务内容的洽谈。而中国传统商人更习惯于投其所好,先在频繁的宴请以及礼物馈赠中增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再逐渐推进商务洽谈,西方人不习惯于中国商人这种缓慢的商务礼仪,有些甚至认为这样是在浪费时间。而中国商人也不习惯于西方国家商人这种急于求成的洽谈方式。西方国家中不同的国家对于时间观念也有不同习惯,例如德国人出于过去的工业习惯,对时间更加敏感和严谨,商务洽谈一般要提前10分钟到达,而在意大利对时间的态度则比较宽容,中国则属于中和派,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较强,各种商务活动都把准时作为基本准则,同时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也可以允许洽谈伙伴的迟到。在对外贸易中,双方应有针对性地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洽谈习惯,以便求同存异。
2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1 思想文化
中西方民族都具有着其文化的独特性,使得本民族人民有着固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反映到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过程中的思维认知方式、行事作风等的差异上。一般来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义”,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个真正的义气英雄,千百年来都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而西方人则更加重“利”,倡导现实主义,主张不虚伪、实事求是的处事风格。因此在一些中西方商务活动中,西方人面对中国商人的自谦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当中,我们更加强调组织的整体性,注重追求集体利益,倡导“大局观”为巩固和维护集体利益必须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对个人的行为予以约束。由此也就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卑己尊人”的“您”、“鄙人”、“老先生”等礼貌问候礼仪。同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观还体现在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上,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我们时常会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隐私信息,来当做彼此寒暄、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听到的“干什么去呀”、“身体挺好的”、“家里几口人啊”等。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在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体系中,他们更为推崇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因此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在交谈中随意打听对方的隐私会被当做一种无礼的行为,他们更习惯于就事论事,忌讳在交谈中涉及到个人婚姻、家庭、健康、收入、年龄等信息。基于此我们在开展跨文化交际,参与涉及到中西方人士的商务活动时,要注重对对方国家思想文化的尊重。做到避免谈论宗教、种族、政治等敏感话题,不谈及个人隐私问题。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用礼有度,避免使用一些容易造成对方误会的俗语、俚语,不自谦并对对方对自身的赞美之情要及时予以感谢。在交谈过程中,要适当放慢语速,注重观察对方在语言表情以及肢体行为,配合理解对方语言内涵,同时自己的语言也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直抒胸臆。由此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商务洽谈效果。
2.2 历史条件
秦孝公时期倡导以法家治国,开展商鞅变法,倡导通过体系分明、制度森严的法度来实现国家的政治管理,强化中央集权。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之后,更是将法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更高峰,其“书同文、车同轨”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家争鸣,限制了多样性文化的发展,但却也集中彰显了秦始皇的“大局观”、“大国观”。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整体观的开始,影响着千百年来不同朝代的建立。为君主对国民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发展至汉代,儒家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受到了国家管理者的重视,《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必读书籍,合称“七经”。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出自《论语》,此外还有教人尊敬老人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教人注重礼的“礼之用,和为贵”,教人讲求集体利益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发展至唐宋时期,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更是将中华民族这种尚礼、重品格的文化思潮推向了一个更高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虽然多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但中国民族人民温厚、仁爱、善良、重礼的民族核心品质是没有变的,已经深厚的根植于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当中。而西方文化的产生主要是受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但对以基督教为主的“神道”,在人文主义的作用下倡导“人道”,歌颂人性的崇高,崇尚以人为中心,提倡将人从封建教会的约束下解放出来实现自由。之后随着科技的兴起,西方思想文化进入繁盛发展时期,并出现了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为代表的两大思想流派。由此也就形成了西方文化体系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不同民族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发展情况的分析,并从中梳理出其对个体意志与集体意志、时间观念、男权女权等的差异性,并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规避其中的差异性,尊重对方民族特性,避免分歧、误会的产生,由此达到预期的商务洽谈效果。如,在参与中西方商务礼仪中,作为我国的参与人员而言,要信守约定讲究合同效用,尊重女性讲究女士优先做西方人眼中的“绅士”由此来赢得对方对我方个人品质的认可。同时在于对方就商业合作进行洽谈时,要暂时抛开整体利益,着眼于个体利益,耐心的与对方就合作细节、条款进行商谈,由此来为后续原则性、整体性问题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中西方商务礼仪中需要注意的,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使中国商人尽快适应差异化的文化氛围,并表现出得体、恰当的交际礼仪。此外,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参与正式交际场所时,中国商人也可以舍弃西方传统的西装、洋裙,改穿中式礼服,如制作精良、工艺讲究的中山装、旗袍。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商人个性的彰显,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
3 小结
综上所述,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文化,从而催生出了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交际礼仪,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需要被世世代代传承推广下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与国际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化,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要想获得西方国家商务伙伴的青睐就必须加强对西方文化以及商务礼仪的了解与认识。这不仅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更是一个实现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过程。从小的角度来看将有助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从大的角度来看将有助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以此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国际商务形象的塑造。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基于文化、语境和行为的分析”(2019SJA2287;主持人:齐琳)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