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生态,文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03 14:52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和方法以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突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强国目标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而当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践行能力都比较薄弱,将给承担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挑战。文章对国内关于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概述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籍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将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价值观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对于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美丽中国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近几年,学者们关于美丽中国的内涵、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对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从美丽中国的视角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不是很多,还不够深入。
1.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美丽中国内涵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正面阐述美丽中国的内涵,如许瑛(2013),周生贤(2012)指出美丽中国是人文美、环境美、社会美三者统一体。刘佳奇(2012)从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美学价值三个视角探讨了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的环境保护对策。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2012)把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个方面内容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测量方法采用的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方法,以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城市为对象进行评比,最后得出:只有社会生态美、社会发展美、社会文化美、社会治理美、社会和谐美才是美丽中国。而武卫政(2012)从反面角度提出了只是国家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严重并不是美丽中国,只是国家山清水秀而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低下也不是美丽中国。进行
2)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对策的研究。秦书生、胡楠(2016)对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内容和现实价值进行阐述。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2012)、左静(2013)等学者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主要观点如下:观点一: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围绕生态、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五位一体建设来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观点二:加强社会法制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办法。观点三:建设美丽中国应注重以下方面:注重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注重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式;注重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起步,到了90年代中后期有部分学者开始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其中刘铮、艾慧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曾建平的《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王仕民的《德育功能论》等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对于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子涛(2015)、李霞(2016)、赵凯娜(2018)等学者以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和美丽中国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要求为切入点,采用了定性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中国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4)建设美丽中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者们从美丽中国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价值取向归纳如下: 早期研究成果有卢嵐教授的《断裂处的光缆一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项久雨、刘文煌、陈树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时代价值进行了研究。付明明(2013)、吴松(2014)、何书彩(2015)都是以生态道德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钟瑞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容体系由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信念和生态行为几方面构成的。刘经纬(2015)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美丽中国视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究归纳如下:陈烈荣(2013)、李霞(2016)对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并指出了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努力方向。徐杨巧(2014)从建设美丽中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要求出发,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金国玉(2014) 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厘清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了具体路径。贾永腾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对策。李子涛、邹绍清、吴松等认为通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关注较早,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就提出“生态学”概念;随后“生态系统”概念也被提出。20世纪50年代,生态学研究如火如荼。1960年苏联在《自然保护法》中指出:“把自然保护基础课程应列入普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再生内容应纳入学校的必修课。”1965年美国成为最早尝试在高等教育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关环境方面课程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1970年英国设立了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和本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选定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设置现在的教育课程中应涵盖生态学内容,通过高校的环科系培养专业人才;设立国家培训和研究中心等方式来完成教育计划。”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环境教育实行正规化和法制化的国家,以1970年通过的《环境教育法》为标志。1972年通过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世界各国纷纷开启了探索保护生态环境之旅。到了70年代,在一些国家开始把环境教育推广到高校,如日本非常重视环境教育,围绕环境主题积极开展了环境教育选修课;瑞典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多样化的生态教学资源和设施开发了隐性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加拿大的环境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和环境道德行为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提供生态道德实践的平台办法提高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0世纪90年代,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目前,国外围绕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已经建立了一套基本的理论体系。20世90年代,美国主要采用fufts—Harvard大学方法和Wisconsin—Steven Point大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结合本国国情推出并实现了“可持续学校”计划,找到了可行的环境教育模式和评估体系。德国政府、高校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联合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户外生态教学实践活动,将生态意识、生态素养和理念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外在行为和习惯。
综上所述,尽管国外部分高校没有明确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设置,但是国外生态教育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有效资源,把基础理论教育、环境污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者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良
好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国外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简要评述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经过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些领域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归纳如下:
2.1 着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从美丽中国视野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而建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的理论性基础研究较少,可参考的高校成功的案例更少,存在理论的提出难以实施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而国外虽然没有明确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政府、高校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联合起来,并将基础理论教育、环境污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作用,达到了很好的实效效果。今后,高校应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2.2 着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系统性。
学术界仅仅是从理论角度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进行剖析和阐述。从美丽中国角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才刚刚起步,未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结合。个别高校并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尚未从理念、途径以及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3 着力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深度性。
从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侧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上进行研究,而从美丽中国的视角剖析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文章比较少。此外,通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新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论述和独立文献也比较少,研究广度与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对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随着“绿色生态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必将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经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及近年的实践探索,得到启示如下:
1)注重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及意义更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和理解美丽中国以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明确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内容以及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2)注重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内容、意义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探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有部分学者从美丽中国的视角来探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遍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少数采用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为今后从理念、途径以及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提供了方向。
3)注重对构建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创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方法进行探究。学术界积极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职责。关于构建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由生态世界观教育、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法治观教育以及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等几方面构成。此外,学术界探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专题讲座法、新媒体情境教学法、生态文化案例教学法等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以及社会实践锻炼法。笔者认为在社会实践锻炼法方面我们应该更好的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充分利用和调动全社会有效资源,采用政府、高校、非政府组织三者联动起来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更好地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作用。此外,创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方法为以后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