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学生,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1-01-03 15:07

  引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以阅读教学为依托,通过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但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并且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至关重要,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形成阅读兴趣,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在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后得知,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目标笼统,积极性匮乏、阅读方法不当、阅读类别单一,缺少课外名著阅读。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阅读教学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影响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有鉴于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阶段,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调整,并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拓展阅读范围,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2 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查阅文献资料后得知,多数小学生阅读课外书仅仅是偶然行为,仅少数学生形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并且,多数小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玩上,没有为阅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阅读主要以随机阅读为主;(2)每天阅读时间少于60分钟;(3)根据个人兴趣决定阅读类别。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通过阅读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写作素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2.2 阅读目标笼统,积极性匮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规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调查结果也对这一点进行了证实,调查结果表明,老师和教材是学生阅读的围绕点,学生对教师阅读讲解的依赖程度较高,而自身的阅读积极性却极为匮乏。教师在阅读教学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计算机的录入和输出功能,在这两项功能完成后,就会结束阅读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虑。事实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但在阅读教学中却被作为重难点内容,重复性地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并且,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会因为缺少学习目标而浪费大量的阅读时间。长期以往,学生甚至会形成懒惰习惯。

  2.3 阅读方法不当

  多数小学生在阅读方法的应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虽然多数学生都能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但理解是否完整和准确却有待商榷。如果要求较高,那么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无法达到标准。在遇到不懂的句子和词语时,仅有少数学生会利用字典查找意思,或通过上下文内容进行判断。但更常见的做法却是跳过和毫无根据的猜测,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是错误的。另有部分学生虽然阅读十分认真,但没有建立记笔记的阅读习惯。总之,阅读方法与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息息相关,教师应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促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4 阅读类别单一,缺少课外名著阅读

  目前,小学生对于小说和动漫充满了兴趣,这些书籍也成为了小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但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占比较少,且数量还在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当前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空余时间较少,很难抽出大量时间阅读文字量较大的文学名著,而动漫类图书图文并茂,可以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但这些图书的阅读,对学生的帮助却较为有限,甚至会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想象力的发展。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目标笼统,积极性匮乏、阅读方法不当和阅读类别单一,缺少课外名著阅读等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后,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阅读的态度远远好于学习,但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阅读依然处在末位,想要解决学生阅读兴趣不强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挖掘课文中具有情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欣赏和品味。同时改变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方法,立足于文章整体展开分析,禁止将一篇充满故事性的文章,分解为多个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允许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书籍。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主体的积极构建才是知识,脱离了主体的书本知识,只是毫无价值,难以被人所理解的符号。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自由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阅读过程中享受乐趣,并获得成就感。这些乐趣和成就感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态度,也会由漠视变为勇于参与。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日月潭》为例,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到日月潭旅游的经历,如果仅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教师口述,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其感受到日月潭的魅力,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日月潭的图片和视频,以此来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对日月潭景色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与建构学习理论相符。实践结果表明,在阅读情境构建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均显著提升,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成自然,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方能在阅读过程中排除干扰,主动和充满兴趣地进行阅读,其阅读技能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从而改善随意阅读、指读、频繁查字典等不良阅读习惯。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比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并掌握跳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将关键词和关键句作为切入点,对文章思路进行理清,使其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把握;对重点词句进行反复咀嚼和品味,使理解能力增强;通过品读和鉴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展开想象,促进创造性阅读水平的提升。详细而言,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布置课后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回家后阅读书籍和报纸,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阅读时间也会延长;

  (2)阅读和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想象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考和想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这种阅读就属于无效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想象,从中挖掘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小壁虎借尾巴》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以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为切入点向学生普及了壁虎、牛、鱼、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特点,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鱼用尾巴拨水、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的画面,让学生在加深文章理解的同时,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科普读物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掌握壁虎尾巴再生的原因,由于小学生表现欲望较强,因此会在学习后,向父母普及知识,在获得父母的夸奖后,他们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在后续学习中更加努力认真,这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会“读”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读”,不是浅尝辄止的读,而是饱含情感的读,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要求教师在范读时融入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有情朗读能力。描写景色的文章,是培养学生有情朗读能力的重要题材。以《九寨沟》为例,这篇文章是描写九寨沟景色的文章,作者笔下的九寨沟,景色十分优美,令人流连忘返,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通过文字,感悟到九寨沟的美,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很难融入情感。为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对九寨沟优美的景色进行展示,让学生融入到阅读情境之中,并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再比如《云雀的心愿》中对话内容较多,在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将读好对话作为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确定说话的对象,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语言和上文内容,对人物说话语气和神态进行想象,同时在合适的位置上补充提示语,最后让扮演其中的角色上台表演。实践表明,在教师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表现都十分优越。此外,默读属于最经济实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阶段,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很难耐心默读文章,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在熟读后,要求其轻声慢读,但不能出声,最后让其用心默读。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整篇文章,并在默读结束后,让其叙述文章的大概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4 拓展阅读范围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阅读内容单一,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匮乏,阅读能力迟迟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范围十分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走近科学等科普类节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阅读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调动其阅读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评价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和评价。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将课外阅读列为考核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和质量等情况,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计入考试成绩。并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品,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以某教师为例,该教师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游戏相融合,设置了多个阅读等级和阅读称号。主要包括阅读菜鸟、阅读新手、阅读精英和阅读大师,在学生升到相应等级后,为其提供奖励,最终使其成就感得到满足。

  结论: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予以强调和落实。鉴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拓展阅读范围等建议,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