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形象思维 提升关键能力——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术学科,审美判断,创意实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03 14:55
美术学科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独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思水平是决定学生两项关键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兴趣盎然的情景、寓教于乐的方法、直观多变的手段、循循善诱的态度,让孩子们在温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围绕视觉形象,展开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不断提升想象思维水平,提升美术素养。美术之所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究其原因,自然是它是针对视觉“形象”或是“图像”的专业研究,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可以说,美术因“形象”而生,美术活动自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从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还是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亦或是人文学科共有的“文化理解”,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参与、训练、培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会特别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观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每个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人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学生们去发现、发挥、发掘学生们的能力和潜能。
1 关注过程,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实践中磨炼
思维是一个过程,教学同样是一个过程。课堂上,传授知识、习得技能是美术课程的传统任务,到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但教师的站位要更高,目标要更深远,要从充分地激发学生们美术表现的强烈愿望开始,建设一个自由欢快的环境,激励孩子去实践、去创造。
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两项关键能力相关的美术活动,无不跟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相关。其中涉及的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都围绕具体的“视觉形象”的认知、分析、解读有关。
当下提倡的让孩子们“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美术活动“由感知到感动——由感动到冲动——由冲动到行动”这个自然过程,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更高境界。
在五年级《精细的描写》一课中,有些孩子的作品最终依旧流于形式,用机械、呆板的线条排列出笔袋、或是书包上的布纹,虽然致密,但缺少美感。是不知道线描作品中线条“疏密有致”的美的形式原理吗?问下来,不是。那是线条表现的技法不掌握、不会画线吗?更不是。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形象思维水平不高,首先是没有深入观察的能力,其次是观察过后没有分析图像(这里具体的是指物体表面花纹)的能力,之后的美术表现更是无从谈起。
因而,教师在学生美术活动的全过程都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直觉感受、形象识别、图形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作为重点,不断磨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绘画技能得以相应提高,表达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视觉思维水平也更强。技能的训练,其关键也是要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技法终究是要为表达思想服务的,必须要先学会思考然后再去表达。换句话说,美术教学中应以提高关键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为前提,以此来带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提升形象思维的水平,也只有在学习与视觉形象相关的知识、练习与视觉形象相关的技能过程中能够得以高效的实现。
2 发展个性,在全程育人的理念引领下涵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这是很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生活感受并能表达,这是件幸福的事。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得让他们了解实物是什么样,先学会观察。在练习时可以摆上一两个水果或杯子等组成一组静物,让他们先仔细观察而不急于动手。在生活中,让学生们去认真观察生活事物,抓住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一定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勤思索、细观察,从中完成能力培养。
小学生的心是透明的,古人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这句话形容孩子很贴切。小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从一幅画里面就能看出来这个小画家的心境、气质等。培养孩子的过程不仅仅是美术方面的培养,首先得教会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再教他们怎么作画。
笔者曾经给学生们出过一个题目:以爱为题,创作一幅图画。学生们交上来的每一张作品都各不相同,从画上看每一名学生心里的爱都是很单纯简单的。有的认为爸爸妈妈给自己买好吃的就是爱,也有的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爱。有个学生画的是自己和自己家的小狗狗在一起玩,这也是爱,很单纯很善良的爱。这些画都表现出了每个学生的心境,也正是学生最真最美的地方。
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教学要贴近生活。个性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3 注重启发,在贴近真实的情境体验下培植
“教育要培养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在一定问题情境下用视觉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直接灌输答案是传统的做法,而让学生自愿地去探索、去实践则是更能培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做法。创设情境,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是最为恰当的做法。
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对某一种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观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察体验。近年来,南方很少下大雪,如果让孩子以冬天为题画一幅画,去表现大学过后冬天的雪。但是孩子都没见过大雪是什么样子,甚至基本上没见过雪,怎么办?不妨在教室里运用大屏投影、播放视频等方法,创设一个大雪纷飞的场景,带着孩子们走进雪的世界,通过“视觉思维”体验雪后的美。然后在适当的引导他们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在图书电视上看到的场景,把自己融入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画也会非常生动:冬天洁白洁白的雪地上他们在打雪仗,在山坡上滑雪。还有孩子给冬天画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说那就是傲雪的梅花,这说明他们的原有经验被调动起来,进行了二次视觉形象再创造。
学生们经过启发,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当听到“开始”时,他们就全神贯注地画起来,只听见笔在纸上作画的“刷刷”声。这是一种幸福。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他们的画总给人亲切、天真、质朴之感。贴近生活的情境、恰如其分的引导、奇思妙想的激发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作品都是新奇的、大胆的,线条、色彩等都能大胆运用。
4 加强反馈,在发展和激励的理念中评价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任何人都期待他人对自己劳动果实的正面评价,小学生尤其如此。每次完成作品,学生们都会积极主动地拿给身边的伙伴、老师看,万分期待伙伴们、师长们的评价。
小学阶段,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公正、客观、合理,但更要注重发展和激励。一方面,美术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美术活动的总结,同时更是一个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要让他们人人参与,积极主动地发表看法。每次画完,笔者都会把全班的画一张张贴在墙上,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互相审视、交流。还让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画给大家讲解他当时的想法和创作思路,再让其他学生们互相评论。
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和态度,讲究激励的艺术。不要过多的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闪光的细节或是突出的亮点,学会取长补短、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学会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问题。在视觉形象的交流、对比和图像分析、辨析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形象思维水平,提高审美表现力和判断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