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讨论助推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 来源: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讨论式,课堂,历史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18 19:56
摘 要: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真理,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目标真正落地。
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后者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真理”,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核心素养目标真正落地。所以我希望通过巧用课堂讨论来助推初中学生历史素养目标的养成。
巧设讨论问题,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火花,助推素养目标的养成。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都是无效问题。问题的科学设计是组织有效讨论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如何巧设问题呢?
一、设问要有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有趣,是开启一堂主动探究课的钥匙。历史课堂可以增加有趣的故事、幽默的漫画、热门的影视作品、游戏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
例如: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用“探秘宋代制造” 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探究兴趣。把5 个知识目标:水稻生产、丝织技术、制瓷技术、雕版印刷、造船技术,设计成“精耕细作”、“通经断纬”、“土与火的艺术”、“纸上藏玄机”、 “乘风破浪”五个探秘问题活动,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来探秘。目的就是用一个有吸引力的探秘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达成课堂目标,提高课堂参与度,参与度高有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
二、设问要有用
设问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课标,遵从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助推素养目标的养成。
例如:《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的知识点:宋代的“市” 的特点。设问选取的材料如下:材料1 唐朝长安城“市”“坊” 城市布局图;材料2《清明上河图》动态版视频;材料3 史书《梦梁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材料4 南宋临安城“市”“坊”布局。
四则材料从呈现形式上遵从多样性,有图片地图,有文字史书;遵从由浅入深,层层剥茧探究问题;并且在层层设问中达成两个素养目标:①从材料1、2 地图最能直观感受宋代“市”的变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助推时空观素养目标的养成;②材料2《清明上河图》动态视频是现代技术的应用,所以增加材料3、4 史书佐证,体现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素养。所以好的设问既解决了知识目标又达成了素养目标。
三、设问要有情感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该解决的问题,所谓 “有感而发”,历史课的立德树人目标也应该是有感而生的。
例如: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根据本课课标、重难点,可把本课立意为展现宋代制造技术的先进:从“精耕细作”的探究得出宋代农业水稻生产的先进;从“通经断纬”、 “土与火的艺术”、“乘风破浪”的探究得出宋代手工业缂丝技术、制瓷技术、造船技术的精湛;从“纸上藏玄机”探究出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商用价值推动商业上的大变革。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科技领先世界,为古代技术而自豪。古有宋代制作技术引领世界,今有中国制造继续引领世界,联系当今现实,播放一带一路剪辑视频,学生观看畅所欲言。800 多年前,宋代制造繁荣了海上丝路,惠及世界,2015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让海上丝路重新繁荣起来,中国制造再次影响世界。深化主题:中国制造,来自中国,惠及世界。引起学生共鸣,树立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自豪感,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助推家国情怀素养目标的达成。
所以,依据教学目标、素养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设置有趣、有用、有情感的讨论问题,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助推历史核心素养目标的养成。
规范小组合作讨论,促成思维的碰撞与生成,提升素养目标水平。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合作讨论常常是耗时又无效的,怎么规范小组合作提高课堂讨论效率和价值呢?
首先,提前均衡分配好学习小组。四人一小组,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当,组内组员间要能形成帮扶结对的水平差,不能都好也不能都差。
其次,做好小组分工。组长组织小组有序讨论,问题记录者要负责记录组员们的不同观点,发言者(轮流担任)承担发言。流程:每个组员自主精读问题后,读懂问题和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根据个人理解得出论点和论据,再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对问题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确/ 对材料的细节是否都找到/ 对答案的预设是否条理分明。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出结论,做好相关发言准备。
第三、小组展示成果遵循先准备好的小组先发言,其他小组增减补充。当讨论进入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进行引导、启发;当讨论出现争论时,教师要紧扣主题把握方向,不当裁判,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只在知识点对错、发言精彩度、创新观点等方面有理有据的点评。
比如,在《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探秘宋代制造” 的五个探秘环节,要求5 分钟完成小组内讨论任务,罗列出观点和论据,选出小组发言人;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最后可从以下角度点评:①点评小组讨论过程:水平1 小组内成员间无讨论水平;2 讨论人员少,无序讨论;水平3 全部参与讨论,并分工明确,做好记录。②点评小组成果交流:水平1 只有论点;水平2 有论点,论据不足/ 有错误,论据臃肿/ 论点论据互不统一;水平3 论点明确论据正确且充分。 ③点评发言精彩度、创新性:水平1 啰嗦、重复,表达不自信;水平2 表达流畅,情感饱满;水平3 逻辑强,语言精炼,有自我独特见解。不论是组内讨论还是组间讨论都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而点评学生讨论,是进阶学生历史思维水平,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同时在交流表达中也提升学生历史解释与阐释的能力。
通过巧设讨论问题、规范小组合作,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渗透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历史学科教学到历史学科育人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在这五个核心素养落实的过程中,最终能够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这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庞友海主编,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 2005 年2 期(双月刊)华东师大主办.
[2] 周月主编,浅析“历史解释”素养养成方法之有效提问[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