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教师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走创新之路才是教育大丰收的有力举措。这就要求在具体施教时要树立创新观念,并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走上创新教育的轨道,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
一、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观念的培养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学习兴趣对于求知和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就是强调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知识处于不感兴趣的状态时,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心理上也不积极,感官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只有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在自身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地位,对学生要做到充分尊重,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结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氛围,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思想差异性,兼顾不同等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学习,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对于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高涨情绪,适当给予鼓励和启发,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富有个性化地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要有创新,教师首先要有个性地去研读处理教材,从字、词、句、篇入手。在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整体感悟、注重细节,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安排课堂结构,完美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只有对教材感悟得真真切切,在教学互动中才会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只有这种充满生机的教学,才能引起师生共鸣,进而感染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领略文本意境。同时教师要分清文本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问题“重锤敲击”“千锤百炼”,对次要问题处理则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学生熟视无睹的内容中引导其发现文本的闪光点,让文本中的精华与学生的心灵相碰撞,进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给人以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让学生创造的潜能悄然萌发,让学生灵感的火花骤然迸现。
三、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段
原先的教师都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后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但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总之,我们必须从可能取得的最佳教学效果来确定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我们不能因为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的优势或在施教一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笼统地要求教学中必须运用它,毕竟它还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施教某些教学内容时的突出效果而抱着不放,不去积极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紧跟时代,不忘传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四、开展创新教育,教师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应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我们提倡变传统概念化教学方式为创新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利用现有的教材和资源来开展课外活动便是很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将课堂上的文字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加以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此取得较好的成效。
五、结语
总之,全面创新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为适应时代和教学的需要,改革创新已势在必行,所以,全体师生都要有足够的心理素养,时刻准备投入到教育的探索和创新中。
参考文献
[1]梁玉环.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33-34.
[2]陈润.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21-2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