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科学,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09 15:32
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 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并对其进行细心保护, 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实践、观察等各种方面的机会, 抓住这些机会并带领幼儿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安全而有效地实现观察、操作、实践等, 在行动过程中学习并培养相关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得到大量的积累, 逐渐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循环往复地在新的学习活动持续运用和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点在于“探究” 二字。探究既是幼儿在进行科学活动时的学习方式, 也是幼儿科学活动所要完成的目标。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可从客观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环境
1. 利用园内的自然资源创设科学活动环境
开设种植园地, 使幼儿获得更多户外种植和饲养动物的知识和经验, 如蔬菜种植、果实的采摘、动物喂养等。教室阳台的各种绿植, 操场上的果蔬和花草、幼儿园饲养的小动物等, 都是幼儿园的珍贵自然资源, 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相对应的自然科学活动。
与书上刻板的描绘不同, 幼儿对真实的动植物充满兴趣与有趣的想象和疑问, 如果可以将其所想变成现实, 动手种植, 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 亲眼见证甚至亲手采集种植成果, 就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不仅如此, 同伴合作劳动也是这项活动的重点目标之一, 可以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分工能力。
2. 开辟科学游戏室
幼儿园可以设立独立的科学游戏室, 开展“水、电、光、磁、力、声” 等科学区游戏活动, 室内布置的道具应为环保材料, 宽敞的空间, 充足的道具, 让幼儿在室内也能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做中学、在玩中学,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认识科学的神奇, 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3. 创设多元开放的室外活动环境
在园内的楼梯和通道, 设置有趣的科学小知识和幼儿的科学作品展览, 让幼儿随时随地探索, 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 感受科学的乐趣, 也让更多的家长从中学习, 并一起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设置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知识, 也有动态的科学道具, 幼儿既可以观看, 也可以动手操作, 看似简单的操作设置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奇妙和其中的道理。各班级的科学区活动应与主题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密切联系。科学区活动为主题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也可以成为主题教学活动之后的延伸活动, 充分满足每个幼儿动手做和探索的欲望。
4. 创设“跟随” 幼儿的墙面
幼儿园活动室内的墙饰是幼儿探索活动的载体。它可以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认知铺垫, 也可以是活动过程的记录展示, 还可以是活动成果的总结归纳, 这都是缘于幼儿的需要。幼儿园从关注墙面美化, 转变为将主题墙饰变为幼儿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墙饰的布置由幼儿自己构思, 这是幼儿探索的步伐, 记录了幼儿真实的操作和活动后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内容
1. 利用园内的自然资源制定科学活动内容
对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应坚持 “源于生活, 源于兴趣” 的原则。幼儿园的自然物质环境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课堂, 园内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 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 我园种有桑葚树, 大部分幼儿较少接触桑葚这种水果, 其果树更是少见。于是, 幼儿园开设科学活动“认识桑葚”, 利用园内自然物质环境生成幼儿科学探索的内容, 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各年级形成了不同的活动内容, 以此引导幼儿探索、认识桑葚。
2.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园内拥有充足的材料, 能够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 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干, 立足于本园实际, 把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与园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科学活动渗透到园本课程建构中。幼儿园先后设计开发了“沙” “乐园里的水果” “水” “电” “光” “磁铁” 等系列探究式科学教育主题。主题式的科学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促进幼儿敢于质疑、合作、讨论、记录等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了主动学习的情趣和成功的快乐。
3. 科学与数学有机结合、设计教学内容
将科学与数学有机结合, 设计学习并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是热门的教学话题。例如, 科学活动“磁铁哪个部位磁力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幼儿用磁铁的三个不同的部位分别去“吸” 曲别针、螺帽和垫圈,并把每个地方“吸” 起东西的数量记在记录表格中, 通过数量的比较,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用数据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 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在备课时,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前先设置相应的问题, 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不是让幼儿马上探索, 而是先让其猜想一下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再进行实际的探究活动, 来验证原先的猜想。带着疑问进行探究, 这既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也使科学探究行动更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 动手操作, 让幼儿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操作稍有失误,其结果可能会和预想不一样, 甚至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 有些教师为了让教学现场井然有序会减少甚至取消幼儿的动手操作环节。然而, 幼儿天性好奇心旺盛, 喜欢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得结果,因而科学探究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解放幼儿的双手, 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更能培养其行动力。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探究的时间, 给他们尝试错误的自由,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避免教师灌输或包办代替。
3. 设置探究记录表, 记录探究过程为每一次的科学探究设计一张浅显
易懂的记录表,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用简易的方式记录探究的每一项结果, 如果难度较大的话, 教师也可以在旁帮忙记录, 培养幼儿的记录习惯。记录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 如数字表格、符号标记画图等。有时还可以让幼儿复述自己的符号标记, 由教师记录下幼儿的话。实验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 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4. 鼓励幼儿表达科学探究的感受
鼓励幼儿进行表达, 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探究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使他们学会相互交流与分享经验, 相互尊重与合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 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验证假设, 自己得出结论, 还要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操作结束时, 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每个操作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在操作结束时, 要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 每个操作结论还要经过同伴的质疑。
5. 家园合作, 延伸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每周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栏” 向家长详细介绍园内科学主题活动的动态、生成课程等, 如在主题模块活动开展前张贴“致家长的一封信”, 详细介绍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区域创设、所需物品等, 让家长了解园内教学活动需要的物质和知识准备, 幼儿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将探究的问题等。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 规划2019 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 “基于‘STEAM 教育’ 理念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 2019YQ JK171) 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