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长课堂教学建构与实施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09 15:42
小学语文生长课堂以生长为核心要义与关键价值, 尊重并顺应语文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学科特质, 以 “读” 为主线, 着力“语用”, 着意生长。在本文中, 笔者尝试以《肥皂泡》一课为例, 阐述在语文教学中, 落实 “以生为本”, 以“问题为中心”, 以 “方法为主线” 的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建构与实施。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文对冰心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进行了描述。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 重点讲述了吹肥皂泡的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研学问题: 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过程是怎样的? 2. 根据学生汇报, 指导朗读; 3. 看微视频, 再次熟悉吹肥皂泡的过程; 4. 根据关键词, 同桌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5.学生展示(一个说, 另一个做动作)。
一、问题探究, 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一种重要类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问题探究这一教学方法, 构建生长课堂, 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生长。
教师可让学生围绕研学问题“吹肥皂泡的过程是怎样的?”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解决这一研学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再对学生施以“后教” 策略, 让学生根据圈出的关键词说说吹肥皂泡的三个步骤, 随后, 展示笔者亲手制作的微视频,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说出吹肥皂泡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 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 发展了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也随之不断提高。
二、以读为本, 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肥皂泡》是一篇散文, 语言细腻,文笔清新自然, 具有生动鲜明的画面感, 充分体现了冰心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特色。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直接将自己对此游戏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第三自然段, 作者用 “和弄和弄” “慢慢地吹起” “轻轻地一提” 等词语, 对做肥皂水、吹肥皂泡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用了“五色” 的浮光来表现肥皂泡在阳光下颜色的变换, 并用 “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 等极具个性的词语, 将肥皂泡的形态描写得极具特色。在第五自然段, 作者则将这些小球比喻成“一串美丽的梦”, 进而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想象, 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骄傲。文中每一处的描写都饱含了作者对肥皂泡的无限喜爱, 情感流露真实自然。
在语文的教学中, 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不断地为学生们创造读书的情境。一读, 理解“和弄” 等词句的意思。二读, 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 体会吹肥皂泡的专注。三读, 通过想象, 感悟吹肥皂泡的乐趣, 在品词读句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对肥皂泡的喜爱。将“读”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 将语文课堂教学建成生长课堂。以方法为线, 落实小学语文要素。
《肥皂泡》一课所在的第六单元以“感受与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珍贵” 为人文要素, 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为语文要素。课文中有不少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表达方式和词语, 如廊子、和弄、轻清透明等, 以及最后一整段的想象, 对于学生来说都有朗读和理解上的难度。笔者认为,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习方法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需牢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不断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 如理解课文,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理解等。
如理解“和弄和弄”, 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 接着, 结合生活经验, 让学生说说“你平时会和弄什么”。学生说出了平时会“和弄面粉等”,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例如, 文中的“粘稠” 等词, 都是通过联系实际, 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的。有的词语还可以通过换词的方法来进行理解。如文中的“软悠悠” 可以换成什么? 学生回答可以换成“轻悠悠” “慢悠悠” 等。还让学生通过上下文联系理解, 在吹出泡泡之后, 为什么还要将其轻轻一提? 训练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时, 让学生先理出思维导图,再观看教师亲自示范吹肥皂泡的微视频, 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提示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这些词语, 目的是让第二学段的学生把语言组织得更有条理。此外, 语言实际上是来自生活实践的, 在教学活动中, 也要将联系生活的方法渗透其中,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