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STEAM教育中“工程” 活动实施策略

  STEAM 是整合科学认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的跨学科教育模式, 其中, 工程(Engineering) 领域源于生活中产生的真实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 幼儿通过调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综合STEAM 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计划和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 经过多次测试和修改, 不断形成新的方法和策略, 使制作物得到改良精进,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提升教师STEAM 教育素养

  1. 明确STEAM 教育理念, 树立 STEAM整合意识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工程活动时,应秉持跨学科整合学习综合运用的教育理念设计课程项目组织活动。以“为牵牛花制作竹篱笆” 项目为例, 在幼儿萌发要为牵牛花制作竹篱笆的想法时, 教师要先用STEAM 教育理念对活动进行一个初步的计划和分析, 包括如何将 STEAM 五个学科进行整合, 幼儿的活动目标和学习目标等。

  2. 加强工程知识学习, 完善认知经验

  教师理解STEAM 教育理念后, 还要审视自身的认知经验。唯有在自己知识面和技能丰富的情况下, 才能支持幼儿的探究。对学前教育一线工作者而言, 可能会焦虑于自身缺乏“工程技术” 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教育者应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学习资源, 增强工程意识, 积极获取、拓宽与“工程” 有关的知识, 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完善自身的STEAM素养。

  二、明确“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构架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工程活动前,应明确幼儿工程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构架。幼儿工程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可归纳为“问题辨识—调查讨论制定方案—探究制作—测试改进”。

  幼儿的工程始于幼儿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通过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历经调查、思考、讨论、沟通、合作后, 形成一个初步的、合理的设计方案, 再根据设计方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制作、测试、修改方案、反复改良制作物的过程。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方法和策略, 丰富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实施活动时, 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灵活组合各环节。

  三、为幼儿的工程活动提供支持

  1. 巧设问题情境, 形成工程项目

  幼儿的工程活动是面对真实问题并以解决问题、明确工程的需要为目标而实施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提出的问题以外, 还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环境, 以此构建幼儿感兴趣的、有探究欲望的情景。

  2. 教会各种技术, 实施工程活动

  记录的工具、查阅的工具、制作的工具, 这些都是涵盖在幼儿工程活动中的技术范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技术开展工程制作, 如为了了解制作物的搭建, 可以尝试寻找与之相关的工具书, 或利用网络资讯这种更便捷的技术查阅相关的建构技术,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记录工具, 如手机、相机、记录笔等工具进行实地调查。

  3. 鼓励同伴交流, 完善工程方案

  在工程活动中, 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合理利用协作的机会, 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尤其重要。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分享信息, 也就是学会沟通。幼儿之间交流并共同讨论设计方案, 在探究过程发现问题、互相沟通, 共同讨论找出能改良工程的方法, 共同检验工程项目投放后的效果,再多次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直至解决方案。

  4. 辅助记录过程, 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整个工程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支点, 就是教师帮助记录幼儿学习过程,教师必须及时收集并展示有关幼儿做了什么、思考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如何解决等记录。记录是探究的重要一环, 把幼儿的操作和发现记录下来, 让整个项目的活动轨迹呈现在教室幼儿能随时看到的地方, 以便他们随时可以对其进行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注重幼儿体验, 促进自我发展

  STEAM 教育活动中, “制作、测试、改良、提升品质” 是幼儿STEAM 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实施方案动手制作的过程中, 幼儿会不断遇到困难、遭受挫败而产生新的问题。“产生问题—优化方案—再次验证试行方案”, 这个过程是属于幼儿的体验和学习过程, 对于幼儿而言, 一个十分简单的工程活动,他们可能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后才能成功。在这过程中, 教师作为工程项目的促进者、引导者、观察者的身份协助幼儿, 当幼儿面临失败, 教师应透过一些提示让幼儿学会新的技能解决问题、改良制作物、再投入测试。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 规划2019 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 “基于‘STEAM 教育’ 理念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 2019YQ JK171) 的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