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蜂的商机 蜂潮、风潮、疯潮=钱潮?

  • 来源:专案经理
  • 关键字:蜂潮,风潮,疯潮
  • 发布时间:2021-06-03 11:04

  台湾消费者热爱排队、追逐一窝蜂的现象,不但三五不时就成为国内媒体报导焦点,也让国外媒体叹为观止。今年2月传出全球原物料成本上扬,卫生纸预定在3月中旬涨价,引发民众抢购热潮,量贩店和超市连续多日卖到缺货,包括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媒体都引用法新社和路透社等国际通讯社报导,刊登各卖场卫生纸货架被搬空的状况。

  这波「安屎之乱」卫生纸抢购热潮之后,中华电信在母亲节推出「499上网吃到饱」限期促销活动,吸引百万新用户疯狂排队,虽然被网友讽为「499之乱」,却被学者视为近几年操作最成功的一窝蜂商机案例。

  饥饿营销 不买就没机会

  「台湾商家实在太厉害了!」东华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教授池文海指出,无论是抢购卫生纸,还是熬夜排队申请499,业者都是通过创造话题,让消费者觉得「不赶快去买,可能就没机会了!」让大家觉得「没有买到、抢到,好像就会损失些什么?」尤其是台湾最近几年长期处于闷经济,企业也很清楚消费者的心态,就限期限量推出特惠价,用饥饿营销或者是羊群理论让大家抢着排队,觉得买到就是占到便宜,进而拥有省钱的小确幸。不过池文海认为,在一窝蜂潮流下,很多消费者都是盲目消费。以499项目为例,很多人家里和办公室都有网络,手机上网可能299就够用了,根本不需要吃到饱,却还是盲目地抢着跟大家排队。

  然而,回顾国内消费市场历年掀起的一窝蜂浪潮,也不是每次都能像中华电信499项目名利双收。从澳门转进香港,在1998年像飓风般袭卷全台的葡式蛋塔,民众就算排队3、4个小时,也要买盒热腾腾刚出炉的蛋塔,跟亲朋好友分享解馋。最火红的高峰期,全台每天吃掉6万颗蛋塔,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抢发蛋塔财。但不到半年,民众就吃腻、也吃怕了这个被营养师警告含有高油、高糖、高热量的美食,买气急

  速下滑,蛋塔店一家接着一家,像推骨牌般地倒闭;连把葡式蛋塔带进台湾市场的创始业者也被迫关门大吉。葡式蛋塔的暴起暴落,因此被称为「蛋塔效应」,成为国内营销管理学的新创名词和经典案例。

  葡式蛋塔虽然惨败收场,却展现庶民一窝蜂消费现象的爆发力,反而激发出有志创业者源源不绝的战斗魂,国内消费市场的一窝蜂现象从此风起云涌。从北海道巨蛋面包、50Pizza、脆皮烤馒头、甜甜圈、黄金比例翡翠柠檬……等,到近两年的胖老爹、夹娃娃机、脏脏包,前仆后继,几乎年年都会出现新的排队夯品引发街头骚动。甜甜圈和夹娃娃机甚至是两度掀起排队风潮。

  甜甜圈、夹娃娃 春去春又回

  2004年日式甜甜圈Mister Donut进军台湾,消费者为了尝鲜排队苦等6小时,可说是「欢喜吃、甘愿排」,掀起首波甜甜圈疯潮。美式甜甜圈 Krispy Kreme看好台湾消费潜力,也在2013年台湾插旗,位于信义区的台湾首家旗舰店开幕当天,推出万盒免费试吃活动,吸引数千人龙排队,再度引爆抢购热潮。两大品牌目前在台湾市场各有版图,且持续展店,成为国内一窝蜂现象变成常青树的成功案例。

  1995年前后从日本引进台湾,旋即风靡全台夜市,进而攻占大街小巷,成为杂货店或书店门口24小时营业机台的夹娃娃机,则堪称台湾一窝蜂现象传奇,消费族群涵盖男女老少,很多爸爸级玩家下班路过就投个铜板抓一下,夹到娃娃就作战利品带回家跟老婆小孩炫耀。两三年后,夹娃娃热潮虽然明显消退,却从未消失街头。近几年更悄悄从街角「单机作战」转向「军团攻势」开起店面,再度掀起全民抓抓乐风潮。

  财政部统计,2010全台娃娃机店仅1,261家, 2016年翻倍成长到2,356家;去年暴增到4,181 家,今年上半年冲破6,400家,呈现爆炸性成长;以逢甲夜市为例,就从去年大概30家左右在今年暴增到130家,不但屡屡成为媒体报导焦点,还有大学生写歌拍MV嘲讽这波莫名的一窝蜂。娃娃机店是否会出现「蛋塔效应」已成为近期媒体报导焦点,从路过大台北桃园地区许多娃娃机店经常是空无一人,藏不住店内冷清氛围,已有一叶知秋的迹象。

  昙花一现 还是松柏常青?

  同样操作一窝蜂现象,有的「昙花一现」,也有的「松柏常青」。机会相同,命运却大不同。台湾服务业发展协会总顾问李培芬指出,「追逐一窝蜂,必须有识别行业潜力和经营前景的慧眼。要看这个行业有没有发展的潜力?有没有发展时间的效度?换个角度来看一窝蜂,就是「机会窗口」。想要利用一窝蜂创业,就要看这个行业「机会窗口」打开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如果没有这样的慧眼,就会像葡式蛋塔,进入市场很快燃起话题,但不到一年就一窝蜂幻灭,来得快、去得更快,甚至连最早进入市场的人,也赚不到钱、活不下去。」关键就在于烘焙业要靠单一品项,尤其口感甜腻的商品,在市场存活超过3年以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像「脏脏包」在大陆很火,但进来台湾不到1年就被打入冷宫。

  「就管理学理论,『机会窗口』如果打开3年,这个行业1/3创业者可以赚到钱;打开3到7年,1/2 的人可能赚钱;如果能够打开到7年以上,全部的人都有机会赚到钱。」李培芬认为,茶饮料就是「机会窗口」打开7年以上,也是最标准的一窝蜂,虽然持续有新创品牌加入战局,却因产品定位明确拉出市场区隔,且不断推陈出新,几乎每家业者都能顺利闯出一片天。但谈到50Pizza的一窝蜂幻灭,就让李培芬感慨万千。「当初我很看好这个产品,只可惜它在很短时间内冒出4个品牌,竞相在各地开出200家店,因为市场过度炒作,很快崛起、也很快殒落。我到目前为止都不认为小Pizza没有经营空间,若不是当年有太多经营者在短时间内抢进炒作,50Pizza也不会英雄气短,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社群网站 加速助燃一窝蜂热潮

  虽然历年「昙花一现」的一窝蜂现象有如过江之鲫,却还是挡不住国内创业者前仆后继投入一窝蜂浪潮,尤其是网络和社群网站兴起,更加速助燃一窝蜂现象。标榜现炸肉质鲜美多汁的「胖老爹」,因网络票选成为大学生推崇名店而瞬间爆红;「脏脏包」随着网红竞相在IG(Instagram)打卡「晒脏」,公开满嘴可可粉的「吃货脏照」,从韩国红到对岸再夯到台湾。

  池文海分析,现在年轻人几乎不看报纸,也不看电视新闻,都是透过社群网站快速接收和传递信息,很多企业就通过社群媒体渗透,影响年轻人的想法。「我如果是企业,最快速打开知名度、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当然是通过社群媒体,成本低、快速、又有实时性。」虽是小众营销,却能够积小胜为大胜,从乡村包围城市,当越来越人在社群网站讨论,报纸和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就会担心如果不跟进报导,就会漏新闻,跟不上社会最新步调。说白了就是随波逐流,现在的媒体也有很明显地从众效应。利用社群网站呼朋引伴,甚至找「职业打手」写业配文,故意抛出某些议题让大家去排队,成为一窝蜂现象最重要的幕后推手!

  「网络散播速度确实比传统媒体快很多,更何况现在的传统媒体根本就是在网络找新闻,再放上报纸和电视等更多人关注的公众平台,消息就会更快速散播。」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蔡宇哲也认同,「网络和社群网络的兴起,确实会让一窝蜂现象加速形成!」以前类似的事件可能要「闹」到非常大,或者是连续发展很多日形成「聚众事件」,才会引起报纸或电视媒体关注;现在可能不需要太大,就可能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经由社群网站「搧风点火」,就会吸引更多关爱的眼神;报纸和电视新闻再跟进报导,人潮随着舆论放大效应蜂涌而出。 

  「通过心理学效益形成的一窝蜂现象,无论是在台湾、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国家,每个人都会有。」蔡宇哲认为,台湾之所以比较明显,关键不是人,而是环境的问题。羊群效应的要素必须有很多人去做同件事,台湾地小人多,只要有很多人在排队做同一件事情,相对于美国等地广人稀的国家,更容易被看到。其次是因为台湾媒体特别喜欢报这类事件,譬如今年的抢购厚奶茶、卫生纸,中华电信4 9 9项目,再更早是疯抢蛋塔!反观国外媒体就不会把这些事情当成正事报导,「如果没有媒体搧风点火,台湾的一窝蜂现象不会这么明显、这么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