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今日明日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昨日,今日,明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7 19:07
毫不諱言,最初策劃這個「今日大嶼」主題,乃受「明日大嶼」願景啟發。自這個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移山填海計劃提出來之後,贊成及反對雙方各有說法。我們平時外出吃飯,尚且要格價,上食評網站瀏覽評語,何況是涉及6千多億港元、填海面積達1,700公頃土地,影響子子孫孫,對香港日後發展舉足輕重的大型計劃,更需要各方面多做深入研究和評估。
鑒古知今看未來,面對大嶼山這個香港最大的島嶼可能面對翻天覆地大變身,我們想和讀者一同瞭解它的過去,珍視今天的景物人情。至於將來,不妨且行且珍惜。
早在1963年,知名報人暨旅行家吳灞陵明言:「過去,『發展大嶼山』只是談談,近乎『喊口號』,即使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去搞,而結果卻陷入無可控制的環境,『無所施其技』,因此,經過十多年悠長的時間,還是一事無成!」當年所以「一事無成」,無疑是因為大家對大嶼山認知不深。吳灞陵看着這個情況生氣,於是親自到大嶼山勘察,寫成《今日大嶼山》一書。我們今天做「今日大嶼」主題,也是抱持這份熱情。
在搜尋大嶼山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前人對於這片土地之熱愛。像黃佩佳,早於1931年已經為鹿湖洞及昂坪的禪林作出頗為詳盡的記述;又如李君毅,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環遊大嶼山全島,他於上世紀60年代《海光》地理雜誌撰寫的一系列大嶼山文章,網羅風土人情、地理歷史、旅遊經歷,使人眼界大開。其他還有朱維德、陳溢晃、梁煦華、沈思、鄧家宙、陳天權、邱逸、黃惠琼、何慶基、盧燕珊等等,無不貢獻良多。部分人我們有幸親身請教,有的只能透過書本神交,但無論如何,諸位前輩為大嶼山留下的筆墨,無疑是重要的歷史見證。
有時我們自覺所做不多,無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總是輕鬆的。我們也非常期望今次的主題故事能夠化作一道橋樑,讓後來者從「明日大嶼」往回走來,看見「今日大嶼」,以至昨日「爛頭島」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