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危機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白海豚,動物,危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7 19:14
在大嶼山的一眾動物之中,中華白海豚是最值得單獨談論的:一方面,港人以牠們為驕傲,稱之為「海上國寶」;但另一方面,接連不斷的大型基建又嚴重威脅牠們的生存環境。當大澳虎山的白海豚雕像豎起,活生生的「真」海豚卻面臨「無以為家」的危機。如此境況,會否就是大嶼山一眾「原住民」的縮影?我們有幸採訪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麥希汶小姐,請她為我們講解如何可以幫助可憐的白海豚。
大嶼山的原住民
早在1637年,英國探險家彼得•芒迪(Peter Mundy)已經為珠江口的海豚留下文字記錄,他在日記中寫道:「這裡的江豚白得像牛奶,有些膚色紅潤。」此外,據長春社考究,清初的《廣東新語》及《新安縣志》均有提及白鱀,「鱀」的讀音為「忌」,乃海豚的古稱。由此可見,海豚在大嶼山一帶海域的居住歷史非常長久。
大嶼山附近有兩種海豚:其一為江豚。牠們的出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大抵冬季及春季出現在大嶼山南面水域;至夏天與秋天則在蒲台群島附近找到牠們的身影。另一種則為中華白海豚,牠們主要棲息於大嶼山西面、西北面與西南面,這些地帶位處珠江河口——淡水與鹹水交界之處,養分豐富,孕育不同種類的魚群,白海豚因而有充足的糧食過活。
白海豚消失於大嶼山東北
可是本來理想的生態環境,受到近年大型基建工程衝擊。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在它落成之前,本來於大嶼山北面也有白海豚聚居,但因工程關係,這些海豚不得不遷居至大嶼山西面。雖然坊間有意見樂觀認為,換個位置對海豚存活影響不大,但實情卻是很多海豚都沒有能力適應巨變。根據漁護署公佈的數據,在2019年度,於香港水域出沒的白海豚有52條,雖然較上個年度有所上升,但與大橋興建前的88條相比,仍有一段差距,而且已經是連續5年,白海豚絕跡於大嶼山東北面水域。
為此,政府推出了相應措施,如在2020年成立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但也確實存在不足。像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跟擬建的南大嶼海岸公園雖然分別保護了白海豚的兩處棲息地,但海豚需要來回覓食,而兩個海岸公園中間的移動走廊並沒有受到保護,變相就會產生不足。此外,人們總幻想在地圖畫一界線,就可以把所有污染都拒之門外,可是噪音與污水不會「乖巧」得在保護線前停下來,說聲「抱歉」就調頭而走,故一旦附近的基建工程規模太大,再好的保護區也是無能為力。
尊重主人家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近年爭取將海岸公園之間的移動通路納入保護範圍;同時希望把大嶼山南邊的高速船航線移離岸邊,使之不與海豚活動範圍重疊。身為升斗市民,除了支持他們,更應遵守觀豚守則,包括不要把海豚迫靠岸邊,保持 500米以上的觀看距離;如果有其他船隻同時觀豚,則排隊輪候,不要一窩蜂湧上去——麥希汶有個比喻,說:「就像你逛街時突然有幾個『大隻佬』擠過來,你也會害怕」。其實觀豚就像探訪海豚的家,作為客人,理應尊重主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