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燈與秦漢深衣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中國,服飾,加工
  • 发布时间:2021-06-17 19:30

  中國古代服飾千變萬化,多姿多采,但是形式上無外乎兩種:上衣下裳制與衣裳連屬制。前者形制上面是衣、下面是裳;後者上下連體,不分衣與裳。按照這兩種形制,西周時服飾主要是前者,衣裳分為兩截,以後的袴褶、襦裙都屬於這一類;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主要是後者,當時名為深衣,後世的袍服、長衫屬於這一類。

  深衣「身」藏不露

  深衣是上古時期的代表服飾。那時服裝寬鬆,沒有後世意義上的內衣。上衣也沒有紐扣,用帶維繫。下裳不是褲子,而是類似裙子的直筒,沒有襠;下衣是脛衣,無腰無襠,套在膝蓋以下的小腿部位。做下蹲、下跪、奔跑等活動時,就會露出身體的一部分,尤其是隱私處。而且上古時沒有桌子、椅子,人們會面談事,都是盤腿坐在墊子上,很容易走光,行為不雅。正是因為這樣,才出現了深衣,來遮掩身體。

  《禮記.深衣》記載:「深衣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說明深衣由12幅縫製而成,每個部位各有寓意,以其「規矩」表現無私,以其「繩」代表正直,以其「權衡」寓意公平。穿着這樣的服飾,時時刻刻提醒穿着者行為正直、做事規範,體現公平、公正的公心。

  秦漢時開始有曲裾直裾之分

  秦漢時期仍然流行深衣,與戰國時期略有變化。西漢早期,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演變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因深衣穿着時衣襟相掩,尖端部分繞至身後,所謂裾是指衣裙後部的下襬。垂直面下者謂之直裾,裁成斜角謂之曲裾。

  到了東漢,男子穿直裾(衣袍)、襜褕(短衣)。襜褕與深衣的共同點在於衣裳相連,不同點在於衣裾的開法。襜褕的款式較為寬鬆,不像曲裾深衣那樣緊裹於身。漢代婦女禮服,仍以深衣為主,因此漢制稱婦女禮服為深衣制。不過這時候深衣衣襟的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擺增大。穿着者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並用一根綢帶繫紮在腰間。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描繪了漢代貴族婦女着繞襟深衣的形象。帛畫中女性有多人,皆穿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儘管服飾的面料、服色不一,其深衣形制則一樣,衣裾從前繞着背後、臀部,以綢帶繫束。衣領、袖及襟都有鑲邊,老夫人的深衣上還有精美的紋飾。

  不同場合都可以着深衣

  深衣是漢民族服飾的最早形式,秦漢時期主要服飾品種;對於中國服飾也有巨大的影響,後世的袍子、衫子都是在深衣的基礎上產生的。不過,深衣屬於貴族、有錢有身份人的服裝,庶民則以短衣大褲為主,勞動者則着形似犢鼻的短褲,俗稱犢鼻褲。深衣用途廣泛,《禮記.深衣》曰:「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儐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意思是深衣可以作為文服穿,可以作為武服穿,可以迎賓接待時穿,也可以領兵時穿,樣式完備,是朝服、祭服以外最重要的服飾。

  深衣的製作以白麻布為主,領袖、衣襟、裾等部位繡以彩緣。沈從文先生概括深衣的特點:「男女衣着多趨於瘦長,領緣較寬,繞襟旋轉而下。衣多特別華美,紅綠繽紛。衣上有作滿地雲紋、散點雲紋或小簇花的,邊緣多較寬,作規矩圖案,一望而知,衣着材料必出於印、繪、繡等不同加工,邊緣則使用較厚重織錦,可和古文獻記載中『衣作繡,錦為緣』相印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