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略谈
- 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23 11:51
摘要:本文围绕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了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尔后对心血管疾病及其症状做了解读,接着诠释了造成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述了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情绪应激与健康的关系。一纸管窥,临纸仓促,分享同仁,期待矫枉。
一、心血管疾病的产生
很多生活方式促使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必要了解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识,因为有些错误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影响,比如吸烟酗酒,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注意身体锻炼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心理方面的对心血管病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呢?大量的调查表明,心理因素同样能够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些心理血管病人由于心理状态不好,也促进了心理血管事件的发展和恶化。心理血管疾病和心理因素息息相关,通过心理应激引出心血管系统的躯体症状是常见的。一个人由于过分暴躁、焦虑压抑、思考过多、担心和孤独乃至压力过大,或者承受着过重的负荷,激活交感神经和血小板活性,促发斑块形成和破裂、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冠脉痉挛等,就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产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在全世界 95%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由于过度的腹型肥胖,吸 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理压力较大,缺乏体育锻炼以及摄入身体的果蔬摄入量严重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而引起。在这些危险因素当中,过分紧张压抑也列为引起严重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二、心血管疾病及其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基本上分以下几类:首先是血管疾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功能性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炎症性血管疾病、血管的真性肿瘤性疾病等,这些疾病中最常见的当属动脉粥样硬化。
次是心脏疾病,心脏病比较常见,它属于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内膜炎、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皆是。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另外一个名称是心血管疾病,凡以上器官方面的疾病都包括在内,心脏病、循环系统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并不鲜见,此病严重影响病人健康,一般而言,患者劳动力显著下降。
还有风湿病,风湿病最明显的特点是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的不易觉察,发病隐蔽,发展缓慢,治疗艰难,病程漫长,风湿病具有遗传倾向。风湿病的明显特点是累及心脏。
心血管疾病常会引起头昏脑胀、四肢麻痹甚至瘫痪;亦有心口发闷胸部压痛、恶心出汗等症状,有的患者因运动而喘息吃力,有的患者不运动也呼吸艰难,有的患者因夜间气憋而骤然醒来,有的患者下肢浮肿、心力衰竭。有的患者心跳快速,全身疲惫无力,有的患者心悸心慌属于阵发性发作。患者不能做剧烈运动,否则疲劳不堪甚至肢体疼痛,须立即休息乃可缓解。
三、造成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很多患者不幸身患疾病,他们对自身的疾病并不了解,在阅读相关疾病知识资料时,阅读的又不是专业的书籍,即便是他阅读的专业书籍,他对于专业知识又不能完全的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造成心理紧张。除此之外,病去如抽丝,很多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由于时间漫长,患者心生恐惧,或者产生悲观的情绪,这本身对治疗疾病起着障碍的作用。
2、身患疾病给身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和伤害,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心情抑郁,疾病和不良的心理相互作用,影响着身体的康复,对于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本身需要进行长期的服药,他们忍受着种种的痛苦,每当身体上的不适加重,他们就会悲观失望,更有甚者,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产生并发症,给治疗增加了困难,生活上受到了影响,经济上增大了开支,生活质量造成了下降,所以患者情绪低落,精神负担严重。
四、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
在患者当中产生焦虑抑郁的心态,严重者甚至惊恐,他们有诸多的表现。
1、过分的担心、莫名的恐惧。有的患者本身的疾病并没有危害到生命,可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深深的焦虑,他们认为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怀疑家属对他们说的都是谎言,甚至怀疑医生的诊断有误,因此他们到处求医,忧心忡忡。
2、患者的心理已经被疾病严重困扰,他们所有的思维内容都集中在疾病上,他们日夜不安,他们张口闭口就是自己的疾病,并且认为自己来日无多,他们既渴望奇迹出现,又寻求安慰和同情。有的对自己的生活不再抱有希望,对其它的事不管不问,因此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终日心神不定,记忆力严重下降。
3、由于焦虑不安,患者常常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食欲减退等等,严重影响了生活的质量,给机体造成了创伤,天长日久遂引发各种其它系统的疾病。
患者满面愁苦,自怨自艾,悲观失望,而医院的医生大部分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不足,加上患者本身否认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他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躯体症状,因此医生也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致长期的治疗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至于病人,在起初对待每个医生,都十分的信任,由于疾病不能快速的得到康复,他们又转向其他的医生寻求治疗,这就更造成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惶恐。
五、情绪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人在诸多外界应激源的强烈刺激下会导致情绪变化,情绪应激是双刃剑,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被德寇围困,战情告急,生死未卜,结果出现了奇迹,众多居民的胃溃疡和高血压不药而愈,甚至有患者多年的痼疾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便告诉我们,对疾病的情绪应激应有所转移,我们把它用在医疗上,疾病也会迅速好转。
我们正确地引导病人改变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心理放松、戒烟少酒等防治措施,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与大小。通过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的干预,可以有效的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的研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病情,深入分析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以便为患者和社会尽一己之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李玉珍,高国庭,罗伟芬,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心理 620 例诊疗体会[J]河北医药,2019,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