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与审美教育研究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审美,教育,古典诗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1 20:5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源远流长, 诗人灿若群星, 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作为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传统文化, 中华诗词是其中最灿烂的篇章, 中国千年来崇高精神、优秀美德、艺术美学在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很多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佳作, 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且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和艺术追求, 其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情感陶冶和艺术享受。
一、感知、品味古典诗词之美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融合丰富的想象, 展现优美的节奏和旋律, 反映社会历史生活和诗人独特的情感与审美情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 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有自然之美和社会万象之美, 有人性和人情之美, 也有山水田园之乐、清新淡雅之趣, 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从美学的视角去审视, 其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美不胜收。
1. 感知古典诗词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 歌咏情。诗词最主要的内容是抒发情感, 表达个人一时或者一直难以释放的情感。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 生活发生着千变万化, 时代也在进行种种变革, 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类的情感, 这是时代和生活作用在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这种情感能够穿越时空,传递万年, 具有永恒的生命, 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诵读起来, 都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古典诗词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其根本原因之一是表达了最为诚挚的情感, 一直闪耀的是情感美的光辉。
每一首传世佳作读起来都让人心情荡漾,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唱出了李白的豪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吟出了杜甫的无尽伤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咏出了白居易的贬谪失意之痛,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出了东坡先生的超然与洒脱。诗人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借助有限的诗句抒发了无尽的情感, 这些诗句渐渐脱去了个人的主观色彩, 而且成为一种共有的情感。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社会体验和生活阅历诵读诗词, 都要融入个人的情感, 在诵读之中找到情感的相通之处, 读出诗中永恒的社会生活感悟, 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古人云: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这正是古典诗词最为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诗歌最为根本的魅力所在。
2.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从美学的角度看, 美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 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内心所产生的心理愉悦之感。美学家朱光潜有一句名言: “美在意象。” 古典诗词最注重的就是情与景的融合, 王国维在其著名的作品《人间词话》中指出: “作诗,意与境而已矣。” 并反复强调“有境自成高格”。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象选取和画面描绘都不是简单的景物堆放, 也不是单一的客观物象叠加, 而是经过作者反复筛选, 打上了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组合, 是诗人情感与物象的有机融合。每个事物都着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和审美线条, 都是由诗人情感串联起来的独特意象, 构建成一个唯美的画面意境。不同于镜头直拍的物象群, 是可观更可感的形神兼具、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歌的前两句,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色彩明丽, 融合视觉、听觉, 将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有机融合, 实现了自然景物和后两句人文景物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一处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活力、昂扬向上的春天美景。不仅色彩明丽,画面感非常强, 而且色彩选取、意象组合、动静结合得宜, 把读者带进一个唯美的画面之中, 让其陶醉在诗人创设的意境之中, 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3. 体味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都是和乐而唱的, 古典诗词不仅有着真挚的情感、唯美的意境, 还有着优美的旋律节奏, 体现出明显的音韵之美。我国文学作品中最具音乐美感的就是诗歌, 节奏感和音韵感非常强, 古人一般都是唱诗, 或者叫吟诗诵诗,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诗词的术语之中有“节、章、阙”, 它们表示诗词的节奏和分层, 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段落, 这是诗歌的音乐特性使然的。遣词造句注重平仄和谐, 强调押韵,就是为了便于吟诵, 给人以乐感和美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诗歌讲究押韵和平仄, 后来的宋词注重长短相间, 节奏和谐, 还有很多的诗歌注重叠词的巧妙运用, 抑扬顿挫, 回环往复, 具有明显的音韵之美。
例如,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有这样几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四句诗非常注重平仄, “蹊” “低” “啼” 押韵自然, 读起来朗朗上口, “时时舞” “恰恰啼”, 叠字的应用, 使之更具音乐和谐之美。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其叠字的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不仅能够表现词人南渡以后, 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凄惨悲苦心境, 而且读起来乐感很强, 很好地表达出李清照内心的悲苦。
二、在阅读鉴赏之中注重审美教育
古典诗词是一座审美教育的艺术宝库,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之中接受审美教育。
1. 把握情感意象, 强化审美体验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 应从情感和意象入手, 引导学生诵读, 感知古典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审美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 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味, 不断强化, 注重体验, 慢慢变成学生的内在素养, 逐步形成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 为其创设更好的情境, 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之中找到感觉, 从把握情感入手, 做到整体感知与具体分析相结合, 真正领悟诗歌的艺术之美。
例如,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抓住“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 联系诗人的处境, 体会其中的精神和情感, 感知诗人当他自己风吹屋破, 无处安身,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 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以及“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欢颜” “安如山” 等, 且声音洪亮, 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反复诵读, 抓住其中典型的诗句和词语, 在体验中慢慢培养他们的理解、感悟、鉴赏等能力。
2. 引导学生鉴赏品读, 培养审美、理解和判断等能力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鉴赏品读, 含英咀华, 关注局部细节, 融入理性思考, 注重分析诗词中动与静、情与景、实与虚的关系, 学会鉴赏和体悟, 逐步净化心灵, 获得情感共鸣, 体会诗词的理趣。例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全诗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很多写景的诗句实际上都是抒写人情,月光“卷不去” “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 难以排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 逐步培养他们对诗词之美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3. 开展审美创造实践, 强化审美、想象和创造等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将主观情感融入到画面之中, 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 表达情感, 创造美妙的诗词意境, 将读者带进一定的画面之中, 感知其意境之美, 体会诗词的情感意蕴。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 让诗词由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意境, 让他们真正学会欣赏诗词。应采取多种方式, 鼓励学生想象, 让他们在诗词的殿堂里展翅翱翔。
总之, 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古典诗词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和艺术追求, 开展古典诗词鉴赏和审美教育, 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 欣赏其情感和艺术之美, 感知先贤圣哲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 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 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并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