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用好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研究实践表明,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读懂学生, 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合理设计教学, 活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一、研读教材内容, 认准学习目标
对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 教师需要注意其“情境+问题串” 的呈现方式,通过深入研读, 善用情境中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几个卡通人物的眼光、思维和语言改变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 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透过书中有趣的、蕴含数学意义的情境, 读通、读透其中的问题串,了解每个知识点在整套教材编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才可以准确把握好课堂的学习目标。所以, 在《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前, 我通读教材和教师用书,了解到“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便结合书中情境图和问题串, 设定如下学习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在细心观察、协同操作中, 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经过合作探究, 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落实编者意图, 定准教学流程
每一套教材都凝聚着一批专家、学者的心血, 为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他们必定经过多年实验、反复推敲, 经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相关学术权威审定才推广给学校使用。一线教师, 需要通读教材, 才能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和总体思路实施教学,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长方体的体积》一课, 可以遵循《教学用书》的建议,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由此确定了“(独立) 思考——— (同伴) 互学———(老师) 修正” 的三段式教学流程。
三、读懂学生困难, 精准介入合作
北师大版教材主编刘坚教授曾在多种场合鼓励教师用教材“照本宣科”,但每次他都强调教师需读懂学生, 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 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及如何寻找答案的, 尽量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 笔者课前用课本的情境问题串作为访谈提纲, 分别访谈了优秀、中等、后进3位男生和3位女生,尝试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问题一: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 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二: 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为1cm) 摆出3 个不同的长方体, 记录它们的长、宽、高, 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三: 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结果发现: 学生基本都能自主解决问题一; 对于问题二, 有两个后进生无法回答, 1 个中等生和1 个优生观察完摆出的长方体才能找到答案, 且在摆长方体记录其长、宽、高的过程中, 中、下层生普遍出现了错误; 问题三关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仅有两个优生和 1 个中等生很快说出“正方体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乘棱长”, 其他学生则回答不出来。
由此可见, 在已有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基础上, 学生虽然能猜想到什么因素与长方体的体积有关, 但多数学生并不知道长、宽、高与它的具体关系, 超过一半的学生说不出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的关系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访谈发现, 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的确能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但中、下层生观察和记录这个摆放过程存在一定障碍。所以, 解决问题二、问题三应当是思维的起点, 可以就此难点精准介入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四、活用问题串, 瞄准目标总结
高质量的课堂总结是一种高效率的记忆, 也是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课堂获得感的过程。运用好教材的情境问题串, 可以准确、有序地引导学生针对课堂目标进行总结, 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所得到的收获一一地表述出来。因此在总结阶段, 教师可以对学生说: “同学们, 经过学习, 你能不能对照课本的问题串, 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一句简单的话语, 引导学生就问题串里面一个、两个甚至全部问题将自己的收获梳理一遍,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总结的效率, 学生一旦发现容易混淆和误解之处, 还可以及时更正, 甚至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 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继续主动去探究学习。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 规划课题“小学生基于‘情境问题串’ 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 2020ZQJK048)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罗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