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单元核心要素, 探索主题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倡导四种阅读策略, 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何围绕主题来融合课内与课外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主题阅读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主体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可以发现, 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适应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一定的难题。

  首先, 对于“主题” 的选取存在随意性的问题。主题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主题, 而如何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主题的确认是存在难度的。一些教师没有从宏观整体的角度, 结合统编教材的整册书进行全盘考虑, 只关注单篇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单一主题。这样的“主题确定” 会缺少系统性, 显得散乱、没有章法, 而且也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 “量” 的负担。从对于新版统编教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前统编教材强调一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 在一个单元之中会分布着若干个知识点, 而且这些知识点能够根据一定的线索和章法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但当前有些教师在设计主题时, 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内容。有时会存在既抓语文要素, 又有修辞方法的知识等问题。

  其次, 围绕主题进行的阅读教学,需要有系统的设计。但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阅读材料的选取上,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设计, 导致一些自发的主题阅读课堂并不能体现和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 就是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即便是在主题阅读课堂之中, 也免不了有一些繁琐的讲解和提问。这一方面会导致教师感到课程时间不够用,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会让学生逐渐对主题阅读教学失去兴趣。主题阅读教学所涉及的阅读材料相对于简单讲解一篇课文而言, 在文字量上会有所增加。如果分不清主次,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搭配, 就会让整个课堂陷入一种“填鸭式” 的紧张感中, 也会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 这违背了主题阅读教学的初衷。

  最后, 在课程评价方面, 目前主题阅读教学的课程评价仍然比较单一, 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成绩等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依据。总体而言, 很多教师认为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方式更为简便明了。因此, 会在课程进行之后以试卷测验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这种评价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考试压力, 使其失去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耐心。

  二、推进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创设主题阅读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沉浸到教师所设定的阅读氛围当中, 当阅读能够在一定的环境熏陶下进行, 就能够产生惯性的推动力, 让学生主动融入喜爱阅读的氛围当中。因此, 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主题内容, 并围绕主题创设与之相对的课堂情境。这样,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 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着手进行课堂引入。结合“最近发展区” 理论, 选择稍高于学生阅读水平,但又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作为引入点。其次, 结合主题的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 在课堂当中进行一个影音画多方面的情景创设,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 并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学习。

  2. 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主题阅读教学当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扩充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相关性, 建立起与教材内容同步的关系, 从而形成利用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 在选择阅读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围绕主题相关性的方式, 对材料进行整合, 并按照由简单到困难的循序渐进的难度升级来进行排列。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取也需要注意文字材料的经典性, 从新版统编教材的课文选择中可以发现, 教材一方面加大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经典篇目的比重。从小学一年级起, 教材中就有一定量的古诗词, 在全套12 册语文课本中, 古诗文的篇数高达132 篇。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选择阅读内容时, 应当有意识地侧重经典篇目和传统美文, 将一些质量不高的“时文” 剔除, 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质量高的经典作品。

  例如, 讲解三年级下册《荷花》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与荷花相关的文章与古诗词等,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 汉乐府民歌《江南》, 等等。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些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 加强想象与联想, 进而更加深刻地感受荷花之美及其高尚品质。同时, 学生更加了解并喜爱我国的古诗词, 有效地弘扬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也应当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供一些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材料, 让低年段的小学生被阅读材料吸引, 从而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

  3. 小组合作开展课堂活动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来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主题阅读训练, 还应教给学生多种阅读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自主阅读。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课本中对于预测的训练为例, 教材强调要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 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 组织学生以小组两两合作, 或者是四人合作的方式, 将自己预测的内容写到白纸上进行交流预测。这样, 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感知到预测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此外, 在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形成“头脑风暴”, 围绕着语言文字进行画面的想象, 并可以将想象的内容分享给小组成员, 或是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并展示小组想象的最终画面。

  4. 课堂展示丰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与阅读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评价。一是教师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习惯等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二是互评。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由同桌之间进行互评, 也可以将全体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 由组员之间进行互评。三是自评。即学生对个人的阅读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这样可以发现个人存在的优势, 并且能够找出不足之处。不仅要重视总结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也要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 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阅读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责任编辑黄铭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