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戏剧教学初探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核心,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1 20:54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戏剧作品一直都是必修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选择中外戏剧经典作为高中生的学习内容, 是各版教材的共识。当下,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将核心素养贯穿到学科教学情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 如何完成教学方法的转变, 充分挖掘戏剧教学的方式方法, 让戏剧教学回到它应有的地位, 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出发, 探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相关依据及方式方法, 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一、核心素养下的戏剧教学
1.戏剧的情境性与语言的建构运用
从本质上来说, 语言是人类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工具。人类习得语言需要丰富的语言实践。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采用多种形式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 它能较为“真实” 地还原语言使用的情境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不仅是戏剧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戏剧文学性的重要体现。对于高中生而言, 通过学习鉴赏戏剧语言, 感受戏剧的魅力, 既能帮助习得语言, 也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戏剧课堂应是在预设的情境中完成语言积累及运用的生态性课堂。
2.戏剧的创造性与思维的发展提升
戏剧在文学层面上的表现形式是作为编排、演出依据的剧本。据此, 戏剧进入语文课程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 阅读鉴赏。通过文本分析等, 深入理解经典戏剧作品的内涵。(2) 演出实践。不论是尊重原著的编排演出, 还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改编, 让学生切实了解戏剧创作过程中的实践性与创新性。(3) 尝试创作。尽管从考试或实践层面来说, 戏剧创作并非必要, 但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进独创性等思想品质的形成。
3. 戏剧的艺术性与审美鉴赏创造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了有关戏剧作品的学习。该单元选取《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部经典悲剧, 从内容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悲剧意蕴, 关注社会人生; 而从审美层面来说, 旨在指导学生以此为起点, 认识悲剧调动观众的悲愤与崇敬之情, 以期达到净化情感、提升情操的目的, 从而初步了解悲剧的美学意义。设置戏剧单元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审美鉴赏创造的活动,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与感受。
4. 戏剧的差异性与文化传承理解
关于戏剧的起源, 目前依旧存在着多种说法, 但可以确定的是, 中西方戏剧的历史都源远流长。不同地域的文化心理也在戏剧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同为悲剧性的人物, 窦娥死后因其父亲得以沉冤昭雪, 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 也算是一种圆满; 而哈姆雷特愿望落空, 被人陷害而死, 只留下了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二者结局为何不同? 究其原因, 可以追溯到中西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别、悲剧文化心理的差异、社会哲学根基的不同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源流, 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 从而获得文化身份上的认同。
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1. 以戏剧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活动
教师应用“开眼看世界” 的原则,以“海纳百川, 博采众长” 的方法, 避免单篇作品“管中窥豹” 带来的局限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入“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 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而获得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戏剧教学也应充分用好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挖掘戏剧作品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艺术风格。
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完成全剧的阅读, 因为统编版教材仅选取全剧的第三折。在此基础上可以设置两个层面的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 引入剧本解读、人物形象分析、唱词分析等相关文章, 形成作品主题阅读。但要注意为学生设置主题阅读任务, 例如: 你如何看待窦娥命运的悲剧? 有人认为窦娥最终因其父亲得以沉冤昭雪, 此剧不应纳入悲剧范围,你怎么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的评论性文章, 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的深刻内涵。
第二层次, 可选取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如与《桃花扇》《雷峰塔》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主题、人物、情节、冲突等方面来比较它们的异同, 分析古典戏剧中悲情女主角的抗争精神, 探究中国悲剧文化心理。
主题阅读或群文阅读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 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主题,同时依据主题来挑选阅读文章或著作。
2. 以文本为抓手的戏剧实践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 戏剧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性强” 这一优势, 帮助学生营造相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目前教学中的戏剧实践活动相对单一, 编排课本剧已然成为中学戏剧教学中唯一的实践活动。有些教师盲目地下达一个课本剧编排任务,并不参与学生的编排过程, 以致很多演绎是有悖原著的。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还有可能会亵渎原著。所以, 在充分利用戏剧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 教师不妨把活动重点前移至剧本研读阶段。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 演绎方式多种多样,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经典戏剧被多次演绎, 而这也许可以成为戏剧实践活动的起点。在充分把握戏剧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收看相关影视资料,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影视演绎的异同, 同时尝试用影评、剧评的方式记录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让学生在观看相关影像资料之前, 分小组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人物, 撰写人物小传或人物分析,对照影视作品中的演绎, 修正人物特写分析, 并以此作为编排演出的指导方案。
将活动重点前移至剧本准备阶段,将阅读鉴赏、合作探究、创新写作等一系列实践整合起来, 将比单纯依照原剧本的排演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同时通过听、评、读、写、看的相关活动, 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情境、多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3.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跨学科教学
戏剧教学常常被边缘化, 作为教学内容的戏剧也有被割裂的现象存在。戏剧文本被放置在语文课程中, 而对于戏剧的编排演出没有相应的课程, 仅仅在音乐课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歌剧、音乐剧赏析的相关内容, 而英美等国家已经将戏剧教学课程化。其实,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 戏剧也是尝试跨学科整合开展教学的一个抓手。
跨学科教学, 要求教师能走出本学科, 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 并完成创新性的整合。就戏剧而言, 除了文学领域, 还涉及人文风俗、天文地理、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那么, 可以借助各学科的相关资源, 开展课题性学习。如《雷雨》一剧, 结合历史学, 探究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结合社会学、心理学, 探讨剧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等等。
当然,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宜对高中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