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本” 理念下的初中心理课教学策略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心理课,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1 21:13
“以心为本” 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 达到身心和谐, 引导学生走向美好幸福人生为根本;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科学的心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为前提,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体系当中, 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齐心参与。(梁剑玲, 2010) 心理健康课与常规的文化课程不同, 它更注重学生在心理活动中的参与、感悟和体验。
一、以心为本, 按需设计心理课主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 教育教学就是不断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过程。为增强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应设置哪些主题课程, 才能够既给学生提供发展性的引导, 又给学生提供干预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 2020 年春季学期复课之前, 笔者通过问卷星设置了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题目包括睡眠、胃口、情绪、对自己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对居家学习的整体状态的评估、遇到了哪些困难、假如遭遇重大挫折会如何处理等, 并且在问卷最后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 你想上哪些主题的心理课?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并结合假期的个案辅导反映的问题, 最终确定新学期心理课的教学主题。
二、以心为本, 优化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学资源的选择,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取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相符, 与他们现实生活贴切, 又有启发意义的教学素材, 并以学生能理解的角度与思维进行处理。心理课同一主题能够选取的素材很多,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应选取最能让学生有深刻感触与体验的教学素材, 抽丝剥茧, 提炼加工,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准备“生命教育” 模块的心理课时, 笔者在《敬畏生命》《探寻生命的意义》两节课中, 选取了与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相关的视频素材《蝙蝠的自述》, 用蝙蝠的口吻呼吁人类爱护野生动物, 保护自然。顺着蝙蝠的呼吁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 就能非常好地达到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在《探寻生命的意义》这节心理课中, 选取了钟南山、刘丽、张定宇等人物的抗疫故事,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从而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学会珍爱生命, 活出个人价值, 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为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做贡献。因为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2020 年这场疫情阻击战, 学生也亲身参与, 也在体验着这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不断地生成自己的领悟与认知。这个时期涌现出的感人事例, 相比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案例, 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心为本, 灵活选取教学方式
1. 巧用音乐,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 可以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 增强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如在开学第一课《新学期, 心适应》的适应调节心理课中, 通过播放轻松、愉快节奏的背景音乐, 一方面有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调适情绪,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课堂。
2. 活动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兴趣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故事分享、互动投票、讨论分享等活动方式, 能给予学生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爱在同一屋檐下》主题课中, 呈现了学生居家学习与父母相处可能会出现的一个情景: 小月同学认真看书、做作业一个多小时, 觉得头昏脑涨, 想休息一下, 可是想起马上就要中考了, 要抓紧时间学习, 于是一边听音乐放松, 一边学习。这时父亲进来了, 看到小月在听音乐, 不问原因就开始批评小月“一点自觉性都没有”。假如是你, 你会如何处理? 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因此更容易引发共鸣与思考。
四、以心为本, 了解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
一般结束一个月的授课后, 笔者会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设计《心理课堂加减法》问卷, 学生匿名填写对心理课的评价。“你对心理课是否满意? 请用0~ 10 的刻度评分。” 另有“心理课堂加减法” 主观题, “加” 是指“简单描述心理课给你的帮助或启发”, “减” 是指 “你对心理课或心理老师的建议”。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收获: “每次上心理课就会觉得很放松, 情绪得到释放。” “上了心理课后, 我与爸爸的沟通有了些许进步。” “通过心理课, 我掌握了许多合理安排学习的方法。” 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课中有收获、有成长。同时,有学生写道: “希望课堂上老师多留一些互动的时间。” “希望老师能够多给我们讲讲生命的珍贵与意义。” 在后期的心理课中, 笔者适当延长了互动时间,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分享交流。通过学生对心理课的评价及建议, 及时调整课堂, 让学生在有限的心理课中, 收获更多的成长。
